今天大学路小编整理了靳诺: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着力提高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高校是培根铸魂育新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办好思政课的要求,深入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做到奔着问题去、盯着热点抓、紧贴实际做,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质量,真正让青年学子获得心灵与学识上的丰厚滋养。
代际特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考察的客观情况
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变迁动力机制。当代大学生大多为新世纪“00后”“05后”,在学习、掌握、应用、创新新技术与新知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相近的成长环境、同处的社会阶段、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更是塑造了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总体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更加自信豪迈的“平视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平视世界的底气,归根结底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大踏步地实现赶超,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当代大学生亲眼见证国家面貌巨变,亲身感受时代发展红利,民族自信心显著增强,发展期望值明显提高。“中国已彻底走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屈辱”“西方月亮不比中国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我们这一代的奋斗中变为现实”等已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从精神力量的凝聚来看,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自信的精神源泉。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信的广阔舞台,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积极地行动起来,将自信化为语句、图片、视频等作品和创意,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当代大学生是在脱贫攻坚中见证百年梦圆的“小康一代”。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00后”“05后”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鲜亮底色有着更加坚定的认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等成为他们的主流认识。从生活方式上看,当代大学生向往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个性化,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从成长追求上看,当代大学生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他们的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当代大学生是在大国盛典中唱响时代强音的“强国一代”。近几年,全国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参与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他们踏着“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青春步伐,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这表现在他们对社会发展有着更加务实的追求上,更加期待社会稳定和文明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充满信心;表现在他们对价值观念的建构上,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主流价值观念的接受者,而且积极参与主流价值观念的再生产,通过人际讨论和网络发声,主动地亮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还表现在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待上,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时代,他们对国富民强有一种天然信心,这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以及个人生活越来越好作为支撑的合理预判,同时也源自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掌声和鼓励多、遇到的挫折和坎坷少所形成的自信自强心理。
现实考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直面的突出问题
不同的时代条件,赋予了时代青年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时代的青年,也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成长烦恼”。虽然现在物质条件、科技手段、教育环境等有了很大改善,但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问题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知识“碎片”制约信息获取。移动互联网重塑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发、传播过程,对人的认知特别是观念的确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00后”“05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习惯于碎片化地学习、快餐式地阅读和浅层次地理解。求“快”、求“具体”、求“形象”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注度的下降和思考能力的退化。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不同于传统学习更加注重思考、分析和推理的特点,因其短暂性和变换性,使得知识学习者习惯于浅尝辄止,难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因其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人们很难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限制了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这些“知识碎片”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快捷信息的同时,也构筑了一道阻隔知识系统交相联结、深化转化的信息“围城”。
认知“早熟”影响成长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的智慧主要是按照代际传承的关系,由前辈向后辈输送。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年轻一代对新事物更敏感,会比前一代人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社会开始进入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时期。当代大学生常常能够比家长老师更快更早地获得信息,这让“00后”“05后”大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早熟”,由此而来的困惑、焦虑、反思和挑战也就更多。深入心理层面来看,“认知早熟”容易影响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判断,削弱进一步追求深层知识的意愿;有时会与阅历不足形成倒挂,导致遇到现实困难便容易产生挫败感;也会对培养看待问题的眼界、接受反驳的胸怀、持续奋斗的韧劲等意志品质产生影响。
兴趣主导造成“圈层”分化。当代大学生群体非常看重个人精神文化生活,在对兴趣爱好的追求中,形成了各种有着较强内部凝聚力的不同圈层,比如近年兴起的电竞圈、“二次元”圈、手办圈等,圈层为他们彰显个性、实现价值、获得认同提供了“同温层”。各种圈层以特定的共同爱好吸引着不同人群,并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为他们树立模仿的“标杆”、学习的“榜样”。当前,圈层封闭化成为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圈层意味着群体之间的区隔,在以自我兴趣为中心、彼此存在清晰壁垒的群体中,通过共同爱好构设的“入圈”门槛正越筑越高,不仅老师和家长不易了解大学生思想心理,甚至有时同学也难以走入他们的内心。
压力多元催生消极倾向。当代大学生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物质至上、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大学生的个人追求不断遭受侵蚀。毕业求职、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方面面的操心事、烦心事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压在他们的肩膀上,这使得许多青年焦虑情绪严重,心理防线脆弱。与前一辈人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呈现出从物质层面扩散至精神层面、从单一源头转向多源叠加、从低频次低强度转向高频次高强度的特点。“00后”“05后”大学生的父辈一代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的压力以经济压力为主,与之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压力更多地体现为精神需求、价值满足方面,其思想动态的隐蔽性、变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压力山大”也让消极避世、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躺平自嘲等观念有了“温床”。
目的意义——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厘清的思想认识
伴随着创新发展思政课实践,对思政课建设现状特点、内在规律、重要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亟须在认清目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工作切入点,以认识的深化带动实践的进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大学期间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课是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渠道,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才能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耕教学内容、厚植理论根基、讲透理论热点、激发学生兴趣,让青年学生充分感受丰富的理论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引导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重要举措。“青年者,国之魂也”,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我们党从延安时期创办陕北公学等一批新型学校开始,就非常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吸引青年、武装青年,这是一代代青年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思想保证,也是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思想淬炼。培养青年离不开价值的引领,价值的传递需要透彻的理论;培养青年也离不开品性的塑造,品德的培育需要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政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深入讲解,才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凝聚学生,用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的语言阐明道理,引导青年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就必须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切实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机制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切实贴近学生实际,着力在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实践性、现实性上狠下功夫,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1.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
讲好思政课,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前提,学理性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这说明困扰学生的不是科学的结论,而是得出结论的科学依据。如果忽视学理性,只讲一般结论,讲不透背后的历史规律、理论真谛、实践逻辑,在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就会捉襟见肘。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要“求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将政治上的“真”与学理上的“真”统一起来,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权威的数据事实讲道理、辨是非。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要“达意”,“意”不仅意味着讲得准,更要运用学生的语言、灵活的表达、叙事的技法、网络的载体,用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要“入情”,思政课教师既做好“引路人”又当好陪伴者,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作,不仅要刻苦地动脑、动口,而且要真诚地动心、动情,把课程讲到学生心坎里,融入学生情感中。
2.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指明了“大思政课”的改革方向。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绝不能做象牙塔里的清谈家,必须关注日新月异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引导当代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要综合施策,将青年学生这个“点”、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线”、全党全社会这个“面”有机结合起来。“点”就是指紧紧围绕青年学生做工作。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引领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线”就是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全线条。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紧跟时代的大事件,到创新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等紧扣社会现实的大主题,挖掘学生“看见过”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捕捉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热点和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激发“大课堂”的育人潜力。“面”就是指争取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广泛吸收党员领导干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的有识之士、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参与思政课教学,调动多领域育人主体、发掘全要素育人资源,让思政之花绽放于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3.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
现实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产生思想困惑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就需要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素材,善于瞄准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难点、疑点,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既讲历史,更讲现实,既讲教材上的原理,更讲现实中的道理,真正把思政课讲好、讲活、讲出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时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社会时事政治有着很强的时效性,需要教师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而从思政课的要求出发,还要对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和讲解。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跟进式与专题式相结合。很多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根据进展及时跟进。这期间还要在若干重要节点或事件结束后进行专题式总结。这种总结既包括事件本身的内容,又包括更加深入地分析、总结,甚至还要对未来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在教学形式上,要实现讲授型与互动型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科学地分析。通过课外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者:靳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
(原载2024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以上,就是大学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靳诺: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着力提高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