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肩负着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战略任务,面向新征程新任务新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支撑高水平创新。为全方位展示最新实践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高教前沿》高端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分享观点。
嘉宾简介
赵险峰,1967年12月生,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人,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燕山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在线: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生力军,您怎么看待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当中的定位和角色?从党的二十大到现在,一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您如何理解这个定位?
赵险峰: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也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策源地,很多偏基础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高校来策源。我们观察国家三大奖的评选,历年评选当中高校完成的奖项,无论是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还是科技进步奖,都占到60%以上,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方面更是高达70%以上。所以说,高校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生力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何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这种格局之下,更好地发挥出这种(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对我们高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教育在线:燕山大学在不断地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什么举措和经验可以分享吗?
赵险峰:燕山大学自诞生时起,就是应新中国的工业布局而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匠心为国铸重器,矢志不移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我们如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将科研的优势同国家的战略、地方的发展需求,更精准地对接起来,通过更精准的对接、更精准的服务,让高校的科研催生出新产业,赋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新的动能,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您刚才也提到,高校要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的高质量发展。燕山大学在河北省的高质量发展当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赵险峰:燕山大学始终坚持两个服务: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河北省的一所高校,我们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这是国家的战略。同时,我们要服务河北的产业发展,这是一所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服务河北产业发展方面,燕山大学始终瞄准河北省的重大产业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设置,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让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近几年,我们设立了“四院三中心”,这是学校适应河北省的产业发展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成立,也是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导产业需求所采取的一项举措。“四院”是指新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四个研究院。我们同时还成立了三个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包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特种运载装备研究中心。
此外,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还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工业医院。我们燕大目前正在全面打造“科技创新+县域经济”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瞄准河北省的50多个县域的经济、产业集群,组建科技特派员队伍,组建企业服务团,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发掘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进行联合攻关,达到精准服务企业需求的目的,目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燕山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燕大的定位是什么?要回答什么样的时代命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赵险峰:高校的责任很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燕山大学主要从两个定位来践行使命——
第一个定位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燕大心怀“国之大者”,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需求,发挥燕大的作用。因为燕大以前是部属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一直是我们建校以来坚持的初心和使命,所以这一点我们永远也不能丢掉。
第二个定位就是突出人才培养。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人才的“供应方”或者叫“供给侧”,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高校能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职责体现。所以人才培养,我们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定位来抓。这些年我们探索构建了“多向锻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所谓的多向锻造,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接受知识的传授,更要提升实践的能力。我们探索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锻炼+文化浸润”的“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学生在在校期间接受全方面的锻炼和成长,让燕大培养的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很浓厚的报国情怀,这样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能更好地发挥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作用。
中国教育在线:马上到毕业季和就业季了,您如何看当下的就业环境和形势?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该如何破解?考研考公考编还是找工作,您有何建议?
赵险峰:燕山大学的就业工作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就业状况也是比较好的,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能达到80%以上。虽然80%这个数字感觉并不是那么高,但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考公、考事业编制、考研。
中国教育在线:缓就业。
赵险峰:缓就业或者叫慢就业,考公考研的学生,每年应该占到百分之十七八。所以说,在燕大,如果你想就业,一定会有就业岗位。我们每年春季、秋季都举办人社部的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专场活动,还有很多自己的校友企业、京津冀单位的招聘,以及一些单位的专场招聘活动等等。我们每年的毕业生是1万人左右,但是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位远远突破10万,所以如果毕业生想就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有些同学想考公考研,还有的同学对单位的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够在更加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地看,当代大学生追求一个更加舒适、更好的工作环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要适当、要客观。比如像燕山大学,我们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60%以上的毕业生是工科学生,势必要到热火朝天的一线去工作,对工作环境不能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在实验室里可以搞科研,但是很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是很难展开的。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要勇于投身到火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去,对工作的环境要求不应该过于挑剔,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去成长,这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好的传统。
中国教育在线:作为一所高校的“掌门人”,您觉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
赵险峰:以前我在党政机关工作,组织架构非常健全,相应来说工作的规范性比较强。到了大学之后,更多的是偏于扁平化的管理,这样对于高校的党委书记也好,校长也好,管理的责任要求更高了。我觉得,作为一所高校的党委书记也好,校长也好,首先是要心怀“国之大者”。要明白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责任是什么。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心中的方向一定要明确。
第二,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现在的高校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关门办大学,时刻要把一个大学的发展放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势当中去考量,放在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去考量,眼界一定要开阔,要善于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动能,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三,还要打破一些传统的定式。高校深化改革的任务也很艰巨,我们如何在管理中去行政化,打破一些固有的格局、固有的藩篱,让我们的管理方式、治理能力更加接近于现代的治理方式,这方面要突破的也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评价人才?如何评价科研成果?不能仅仅以发了几篇论文,得了几个课题为标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实际为社会做了哪些贡献。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原创性的突破性贡献在哪里?你是搞社会服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企业技术需求,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我觉得应该把实践能力,实际贡献更多地放在人才考核里。
另外,对老师的考核也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年发几篇文章,做几个课题就完成任务,还要适应科研的规律,让老师有一种自我的加压、自律性的动力,给他们创造一个环境,最少五年,我们再看科研成果有什么突破,这期间他们不用考虑每年要发几篇文章。真正实现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来突破科学难题。给科研团队的发展,也能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精益求精的、持之以恒的良好的环境,这点在高校治理上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系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在第61届高博会“高教前沿”栏目的访谈实录)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燕山大学党委书记赵险峰: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