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报考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的条件是什么?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报考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的条件是什么?
一般性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有学历要求、专业要求、年龄要求等。
1. 学历要求:通常要求报考者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具备本科学历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不同地区或高校可能有具体的学历要求差异。
2. 专业要求:报考者的学科专业应与拟任教学科或相关学科一致。一般要求报考者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或相应的学科教育背景。
3. 年龄要求:报考者通常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具体年龄要求可能因地区或高校政策而有所不同。
4. 心理素质:报考者通常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的潜质。
5. 健康状况:报考者需要符合相应的身体健康标准,一般需要通过体检或健康检查。
6. 其他要求:可能还包括相关的政治条件、体现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如无违法犯罪记录、品行端正等。
具体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可能因不同地区或高校的政策而有所不同。报考者在选择报考时,应仔细阅读并了解所在地区或目标高校的具体报考要求,并按照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参加资格考试。
高职院校教师介绍
高职院校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以下特点和职责:
1. 专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2. 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和组织课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实践经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4. 学生指导: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和适应职场需求。
5. 教育创新: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新方法和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6. 职业道德: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维护学校和教育行业的声誉,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职院校教师在师德、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培训和评估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实践项目等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并发挥所学专业技能。
3+证书高职是什么?
高等院校高职班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又称“3+证书”考试)。
分数计算方法“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 语文 、数学、英语等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各科满分值为150分.
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考生的总分成绩由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成绩合成。“专业技能课程证书”作为考生录取的资格。
考试时间
6月7日上午(9:00-11:30)语文、下午(15:00-17:00)数学。
6月8日下午(15:00-17:00)英语。
扩展资料
报名方式
报考 高等职业院校 “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生考试的中等职业学校的 应届毕业生 凭学校证明报名,入学时由招生学校审核 毕业证 原件,往届生凭毕业证书报名。
考生报名时须持有 教育部考试中心 颁发的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证书”报名。
考生报名时须选择“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名称及输入该证书编号,考生最多可选择三种“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毕业证、专业技能课程考试证书复印件放入档案。
未取得“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拟报名参加3月份组织的全国英语或 计算机等级证书 考试的考生,可先参加预报名,预报名时须输入参加这两种证书考试的准考证号。
考生取得这两类考试合格证书后,需在5月20日前到原报名点办理报名资格确认手续。未办理报名资格确认手续的考生,原预报名数据无效。
报考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的广东省常住户口的居民,可以报考:
⑴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法律;
⑵应届或往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往届生需取得毕业证书);
⑶身体健康。
⑷服役期满退出现役、符合我省安置政策,具有高中(职中、中职、技校)毕业资格,能够正常参加学习的 退役士兵 。
2、下列人员不得报考:
⑴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⑵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
⑶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 强制措施 或正在服刑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3+证书
专业建平要紧紧围绕什么为核心的主线要求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确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其至少包含由谁来确定专业标准,确立何种标准,通过何种途径、方式保证标准得以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中,都在推行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其最重点的一个方面就是按照“反向”设计思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即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到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再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方法。在有效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评价,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反馈与改进措施,指导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的调适,形成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整改循环改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机制。
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合工程专业认证,需明确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任务一:明确4个对应关系
(1)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内外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要与内外需求相适应。按照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的。其中,内部需求取决于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学主体的需要等,这些需求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然而,外部需求(需求主体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往往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宏观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微观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协调,多样性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依据。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正确处理这种需求的功利追求与价值理性,及其专业性追求与专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毕业要求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有什么”,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能有什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培养目标是毕业要求的结果。制定培养目标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制定毕业要求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毕业生。
(3)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实际上是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也就是说,毕业要求可分解成若干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要求用矩阵形式表达,通常被称之为课程矩阵。它能一目了然地表明每门课程教学对达到毕业要求中的贡献,还可以用作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矩阵可以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是互补、深化关系,还是简单重复关系,从而为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4)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内容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与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局部的,是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整体的。也就是说,要把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为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提供了依据。
成果导向教育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弱化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以达成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为主线,形成课程串(纵向)和课程群(横向),在课程串和课程群内按照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这样,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可能会“碎片化”,但总体知识结构却更加合理、更加完整。
任务二: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网络等多种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了解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明确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用人标准,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任务三:制定培养目标
每个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它是实现“我们想要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的过程,是学生毕业后3-5年应该实现的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供给侧),同时要考虑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的社会需要(需求侧),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和谐统一。培养目标的表述要避免抽象,导致达成度难以评价。
任务四:编制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在学生毕业时应该实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是毕业生3-5年后实现毕业目标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编制要反映专业特点,并且要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毕业要求要反映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各方面应达到要求,还要具体、详细、可操作、可测量。
工程论证要求学生毕业时,专业必须提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有效证明。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将相对“概念化”的表述具体到可以“衡量”的指标点,并明确指出每个指标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一是能够提出依据说明每一个相关教学活动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给出是否达到要求的评价结论。毕业要求的编制要考虑以下环节:
(1)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及应用
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广、深、厚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2017-05-22 14:36 文章来源:教务处 浏览人次:[832]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确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其至少包含由谁来确定专业标准,确立何种标准,通过何种途径、方式保证标准得以实现等方面的内容。
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中,都在推行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其最重点的一个方面就是按照“反向”设计思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即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到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再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方法。在有效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评价,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反馈与改进措施,指导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的调适,形成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整改循环改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机制。
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合工程专业认证,需明确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任务一:明确4个对应关系
(1)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内外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要与内外需求相适应。按照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的。其中,内部需求取决于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学主体的需要等,这些需求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然而,外部需求(需求主体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往往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宏观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微观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协调,多样性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依据。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正确处理这种需求的功利追求与价值理性,及其专业性追求与专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毕业要求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有什么”,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能有什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培养目标是毕业要求的结果。制定培养目标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制定毕业要求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毕业生。
(3)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实际上是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也就是说,毕业要求可分解成若干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要求用矩阵形式表达,通常被称之为课程矩阵。它能一目了然地表明每门课程教学对达到毕业要求中的贡献,还可以用作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矩阵可以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是互补、深化关系,还是简单重复关系,从而为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4)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内容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与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局部的,是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整体的。也就是说,要把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为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提供了依据。
成果导向教育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弱化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以达成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为主线,形成课程串(纵向)和课程群(横向),在课程串和课程群内按照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这样,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可能会“碎片化”,但总体知识结构却更加合理、更加完整。
任务二: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网络等多种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了解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明确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用人标准,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任务三:制定培养目标
每个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它是实现“我们想要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的过程,是学生毕业后3-5年应该实现的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供给侧),同时要考虑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的社会需要(需求侧),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和谐统一。培养目标的表述要避免抽象,导致达成度难以评价。
任务四:编制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在学生毕业时应该实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是毕业生3-5年后实现毕业目标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编制要反映专业特点,并且要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毕业要求要反映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各方面应达到要求,还要具体、详细、可操作、可测量。
工程论证要求学生毕业时,专业必须提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有效证明。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将相对“概念化”的表述具体到可以“衡量”的指标点,并明确指出每个指标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一是能够提出依据说明每一个相关教学活动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给出是否达到要求的评价结论。毕业要求的编制要考虑以下环节:
(1)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及应用
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广、深、厚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2)个人素质、职业能力
主动性、变通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拓展知识、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时间管理能力;推理和解决问题;收集、调查、实验和分析信息;思维能力的掌握及应用;展示良好的职业道德。
(3)人际能力
领导能力;有效的团队工作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力。
(4)在未来岗位上的作为或表现能力
多学科、多角度、全球化角度、文化历史背景、可持续发展、当代价值观考虑问题;理解、融入企业、行业或单位文化;
综合知识-能力-素质,为社会、企业创造价值(包括开发过程、设计过程、建造制造过程、管理运营过程等全系统方面创造价值的能力)。
任务五:撰写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是毕业要求的细化,是结合相关利益者的相关要求和相关行业职业标准,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要反映毕业要求的主题内容、特征表述、实施准则及掌握的水平程度,明确实施主体。
任务六:构建课程体系
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以达到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明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保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一体化发展,支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标准的达成。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横向关系(横向,在同一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平台;纵向,在不同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串)。还要处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及“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课程之间逻辑架构以及课程与毕业要求矩阵。
任务七:绘制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是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系所、学程之课程规划与未来职涯选择之关连,以便学生自我生涯规划,理清职涯选择,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升学习兴趣,并聚焦学生学习历程档案。通过课程地图教师能够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学习成果要求来更好地组织教学;课程地图能够帮助课程管理者决策应开设哪些课程,为整合课程提供帮助;课程地图能够满足课程评估人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估的需要,通过课程地图,课程评价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课程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任务八:明确与教学诊改工作的辩证关系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悉尼协议》则是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建设范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不论是取得专业认证机构的资格证明,还是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诊改,二者都对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样能够向社会和公众以及政府提供专业教育信息,为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定信息,便于学校进一步改进专业教育。
上一条: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下一条:我校到省教育厅递交新专业申报材料
校办公室电话:0851-28776265 传真:0851-28776265
招生办电话:0851-28776222 28776294 28776293
管理部门:网络中心 xxzx@zunyiyizhuan.cn
通信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平安大道北段8号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563006
云适配版 |
以上就是大学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考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的条件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