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推动区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完善高考制度改革、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实施首都名师发展计划、评选“首都教育家”、探索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新学期,北京教育有了更多新看点,也带来更多的期待和猜想。本刊盘点新学期部分备受市民关注的热点,一起去发现北京教育2012年的新亮点。
猜想一 小学入学高峰能否及时化解 今年起,本市将进入小学入学持续高峰期。三年后,北京将迎来小学入学人数近年来的高峰期,预计幼升小人数将突破18万人,比目前11万人增长了约7万人。据统计,预计今年本市产科接生的龙宝宝将超过20万人,在去年19万新生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新生儿扎堆出生且基数不断加大,对全市教育资源供应和教育生态本身都将提出挑战。不少人担心:紧随入园难之后的会是入学难吗?新学期起,北京将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积极应对小学入学高峰,包括兴建校舍、培养师资在内等多项措施。目前,市教委已经要求各区县根据人口规模测算,尤其在城乡接合部和人口高度增长地区,尽快筹建一批小学,每年努力增加几万个学位,解决即将到来的入学难问题。 近年来,本市人口生育高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无论是这些年备受关注的“入园难”,还是即将开始的小学入学高峰,其实都需要未雨绸缪的准备和提前多年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提前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制定都不算太早。猜想二 高考制度改革今年有啥亮点 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并列出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等多项举措。 相比教育部要点在招考制度改革方面的“丰富”,北京教委要点表述得十分简单,仅表示“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并不意外,在高考等重大制度的改革方面,北京一向表现得很稳重,而且一些改革举措之前已经表述或正在实施。如高考加分的调减方案已经上报,2014年正式实施,其中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将从目前的15项减至10项。去年起,高考社会化报名、英语听力多次考试等举措也纳入研制的范围。 在部分专家看来,本市高考制度今年仍将保持稳中有变的特征。另外,这两年高考的技术环节不断改进,日益完善。
猜想三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如何保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一直是近年来备受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在这一问题上的表述“尺度”比较大。教育部表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目前本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然而这些孩子在义务教育完成后,不能在京念高中和参加高考。他们只能借读上高中或就读于部分中职校。 对此市教委表示,今年实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工程。对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按同等标准拨付生均经费和落实教师编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 对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的政策制定需要考量众多因素,尤其涉及户籍政策等问题,确实很复杂。有教育界资深人士分析,目前上海推行的“积分制”入学虽有缺陷,却是一种可考虑推广的办法。
猜想四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有啥新招 择校是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却是个老百姓十分关切的“敏感”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每年都花费不少力气来解决义务教育择校的老大难。教育部今年说,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北京市教委也表示,积极探索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谓“解决择校问题”,如果指的是“消除择校”,那这样的择校问题几乎是无解之题,毕竟选择教育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权利。因此,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解决非理性或者无序择校的问题。 解决择校问题的招数,近年来本市已推出不少,如办好每所学校,提升薄弱校的水平;加大软硬件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差距;推动教师跨校跨区流动;扩大名校资源的辐射面等。 当下破解非理性择校问题,有些步骤不可或缺。一项是要引导市民改变非理性择校的观念,如不惜成本择校、争好面子择校,从而形成理性选择教育的意识,接受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为孩子选择合适教育;二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发掘学校真正的特色,尤其是非名校的内涵提升,凸显学校的加工能力,同时及时向社会传递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动态,让更多市民能够找到“身边的好学校”。
猜想五 谁将有资格荣膺“首都教育家” 如果说教育资源是北京最珍贵的资源,那么首都教育人才称得上是核心的战略资源之一。为促进首都教育人才的发展,北京今年将实施“首都名师发展计划”,重点遴选、支持和培养首都名师100名。实施“高层次教育党政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支持中小学优秀校长30名。另外,作为《首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重点项目,今年起,本市每两年将评选表彰20名为首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认同的首都名师、名校长,授予“首都教育家”荣誉称号。 政府出面评选“首都教育家”是件好事,但具体的评选标准确是个难题。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首都教育家”。毕竟多年来真正称为“教育家”的寥寥无几。换个角度说,或许我们对“教育家”的要求有点苛刻,一些专业造诣高深、思想深刻、实践丰富并引领首都教育发展的教育人士当选首都教育家,对首都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提升。看来发现“首都教育家”也并非易事。
猜想六 教育经费增加了该怎么花 喊了多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投入”今年将划上圆满的句号。教育部表示,今年确保4%目标如期实现。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推动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统筹做好高校和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为此,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落实4%工作办公室。 据悉,预计今年本市教育经费投入将超过585亿元,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投入目标,教育经费增长幅度超过14%。2012年,本市将重点保障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重点支持城乡新区学校、农村学校建设,并加大对学前教育等的投入。 4%目标终于实现了,这是件大好事。不过教育经费增加了,如何使用则至关重要,这都是纳税人的钱。教育部在今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举措值得关注:建立健全财政拨款、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制定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办法。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新学期北京中小学教育六大猜想,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