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南京大学去哪里支教 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伊犁师范大学研究生去哪里支教
教育部根据边远地区的高校进行支援,昌慎闷根据所支援院校的情况选择一些重点大学,比如师资培养,教学援助等等。
伊犁师范的对口支援院校有东北师大、南京大学、苏州大学。
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
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县管校骋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与“不能”来回答。
首先,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县管校聘”。
“县管校聘”是指为了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全部由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由学校校长按人社部门核定的编制自主招聘所需教职员工。特别是县域内所有教师要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相应的义务教育学校。这种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必然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某学校的“学校人”转变为县域内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也就是说,实行“县管校聘”管理重大改革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将会合理流动,有利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其次,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教育更加公平,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即人财物相对均衡。但“县管校聘”仅仅是均衡的“人财物”三者之中的“人”的教师和生源中的教师,因此,仅靠县管校聘显然解决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第三,在未实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之前,县域内教职工的人事管理诸如校长的聘用、教师的调动均由教育部门负责,改革后教师的聘用则由学校校长负责。这样一来,条件优越、质量较好的学校自然能够招聘到优秀师资,而条件较差、质量低劣劣的边远山区学校肯定招不到好教师,甚至会出现无人应聘的局面,最后只能由教育部门调剂那些落聘教师。即使县域内所有学校教师都招聘完毕,也可能会有部分农村教师借机进城,而部分农村大龄老教师则可能会落聘。这种情况也不能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
最后,实行县管校聘改革特别是区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后,在师资配备方面有利于促进均衡,但仍不能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老教师,对上面所进行的一些教改措施及教育禁规,“三味”一直是能理解并支持的!
可是,唯独这个“县管校聘”,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我真想不明白:“ 县管校聘”怎么就可以让优秀师资在本县域内“流动”起来,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呢 ?
“县管”我就不说了。因为目前的教师人事权本来就一直掌控在县教育局手上。这也不存在什么大问题。
可是,“校聘”似乎与“均衡师资”怎么也搭不上边啊?
“校聘”,指的是由学校(校领导)聘任本校所需老师,当然,前提是老师愿意去学校应聘。
因此, 聘任实际上就是一个聘任方(校方)与受聘方(教师)的一个双向选择过程 。
我们很清楚:对任何一所中小学校而言,校长就代表了学校,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的办学质量、声誉和利益,将直接涉及校长的各方面名与利。
可以肯定的是: 没有哪位校长不想自己的学校能拥有更多优秀教师;同样,也没有哪位老师愿意选择条件艰苦的学校工作 。
这就必然导致这种结果: 条件优越的学校,拥有绝对优势聘到大量优秀师资,而条件艰苦的学校,几乎无人愿去应聘 。最终,为了保障各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师资配备上,只有2种可能:
一是,由落聘者无奈地去顶上;
二是,由县教育局下行政命令,强行进判毁旁行人事调配 。
其实,以上2种结局,任何一种似乎都起不到“县管校聘”制所企盼的那种效果!
另外,关于“校聘“,老师们已经不再陌生。前些年各地中小学都有实验过,但因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出现了负面影响,所以,基本上成了“过去式“。如“ 末位淘汰制”、“交流轮岗制”、“支教制”等,都掘橡没留下什么好的口碑 。
我一直是这种观点:
让县域内优秀师资流动起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教育发展思想是没错的!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县管校聘”倒不如来个“县管县分”!这才真正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
大家觉得呢?
“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吗?“县管校聘”是近年来在全国有风靡之势的一种所谓的创新型的管理机制,其初衷是为了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与相关的教师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交流。但据笔者观察,在实际工作中,“县管校聘”并不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而只是部分地方创造出来的一个噱头而已。
一,几个关于“县管校聘”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县管校聘”。 “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余雹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的管理机制。
2.为什么要推行“县管校聘”。 部分地方推行“县管校聘”,其根本目的在于激活教师队伍的活力,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很发展。比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操太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卢乃桂在2018年第2期《教育研究》发表《“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一文提出: 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为此,要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以此化解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与现有制度的矛盾,寻找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之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3.怎样开展“县管校聘”
各地推行“县管校聘”,基本方法都是大同小异:
(1)设机构。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的是在教师进修校之类的机构)建立教师管理中心,把县域内所有教师的编制转入到这一机构,这就相当于人力资源市场。
(2)报需求。各用人单位也就是学校,提出用人需求,比如,每个学科需要多少教师、工勤技术人员之类。
(3)填意愿。教师根据各学校的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填报工作意愿,相当于填写求职意向,也类似于填报志愿。
(4)评价与考核。各用人单位在上级的监督下,成立考核小组,对符合岗位条件的求职者进行筛选、录取。
(5)公示、聘用。用人单位对拟录用的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之后,正式签订聘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
(6)未聘人员的处理。对于没有聘用上岗的教师,由相关机构进行培养培训,然后,经培训合格之后,可以再次申报。
这样的教师管理机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你不积极,就可能没有工作啊 !
二、“县管校聘”最大的难点是教师的评价问题很多构想,随便你想的怎样完善,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都会涌现许多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你始料未及的或者根本无法解决的。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不进行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理由——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啊!
但事实上,“县管校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却并不符合教育,因为,教育管理最大的难点,不在区域其他,而是在于评价——可以说,教育评价,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你说这个老师是优秀教师,你如何评价的?班带得好、课教得好!那什么叫班带得好?什么课教得好?
要知道,这些,基本上都是模糊的一种评价——你说他班带得好,我可以找出10个理由说他一般;你说他班带得不好,我还可以找出100理由证明他班带得好!因为什么呢?定性的评价或者模糊评价有主观性啊!(本人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绩效工资的问题,里面有大量的篇幅涉及教育评价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产看网址: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17360642490368269/ )
最后,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比较客观的、可以用数据来量化的指标,那就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你看,回到原点了吧!
但请注意,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老师,这虽然是一种通行做法,却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的——这会侧面助长应试教育的威风啊!
1.从教育均衡的角度,人财物三个要素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
事实上,教育均衡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 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
这句话有点拗口,说白了,教育均衡,重在硬件设施设备、师资与管理、财政投入的均衡,再说白一点,就是人财物三者的均衡——想想,那个地方能做到这三者的均衡?那个地方没有相对优秀和薄弱的学校?
再说了,比如硬件设施设备,要更新换代,那都是一批一批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全部到位呢?我们这里每个教室安装电子白板,在财政资金比较充裕的条件下,都经过了5年以上啊!而5年的发展,电子白板技术,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你说,能均衡吗?
而教师只是人财物一个方面的因素,即使做到了教师的均衡配置,教育均衡问题,也不能解决。
2.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即使人财物均衡配置,几年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发展不均衡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和变化,是不可能匀速的,也就是说,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甚至有的发展方向都搞错了。举个例子,两辆车从同一个地点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朝同一个方向行驶,经过3、5天,会同时到达终点吗?要知道,这是一种物理运动而非更加复杂的 社会 运动啊!
我们假设人财物都能均衡配置,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手里,效率会一样吗?
3.现行的“县管校聘”,不但不能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反倒会加剧教师配置的不均衡
这绝对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观点。请看三水三心的分析: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师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自动向传统的优秀学校集中。 我们做一个类比,县域内的优秀学校就是“985”“211”,顶尖学校就是清华北大,你想,有几个人会放弃清华北大和“985”“211”而去选择一般的所谓区域内重点大学呢?我不敢完全排除,但从整体上来讲,道理是否如此呢?
(2)优秀学校为了更优秀,自然会提高应聘条件 。作为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快,自然,在物力和财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就只有唯一的变数,教师了。于是,优秀学校提出的应聘条件肯定会高于一般学校,那么,自然,其本身的吸引力加上更高的条件,你说,是否会导致优秀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呢?
(3)有些地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制要求到农村地区支教,这能解决均衡问题吗? 请注意,这也不能,为什么这样说呢?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教育成果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天、几个月、就能达到?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本人曾在极端贫困地区支教几年,深有感触,所以,对于那些利用暑假去支教的,一直不以为然——没搞清楚教育的特点,你支的哪门子教?如果说开拓孩子们视野,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外地的咨询,这还差不多。
其实,关于类似的问题,2015年的《新华视点》在《“县管校聘”终究是错付了药方?》一文中,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已经有独立的分析 :这意味着“县管校聘”政策不仅仅没有使得城镇优秀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反而为农村教师“借调”到城市提供了制度便利。不仅仅缓解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参见; http://www.sohu.com/a/34599794_114812 )
4.由于教师评价的不量化性,在还没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时候,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
在设计上任何制度的时候,首先需要思考的如何多权力进行制约。前面分析过,教师评价,具有不可量化性,自然,主观评价就会占据主流。本人在做校长的时候,就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某个老师优秀,优秀在什么地方——你感觉很优秀,但你却没有具体的数据,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老套的话:工作敬业,热爱学生,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类的。这不像工厂,合格产品的多少,一下子就比出来了;也不像销售,卖得多就是硬道理!
这样一来,是否会出现某些不和谐的东西呢?这我不能断言,也不好妄测,只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已。
总之,“县管校聘”,确实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诸如工作激情下降、职业倦怠等问题,但要说能解决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却实实在在难见成效,至少,从目前看来,有的地方推行3、5年,并无相关成效可言。小伙伴们,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所在区域推行“县管校聘”情况怎样,成效怎样呢?欢迎在评论区与三水三心互动交流!
我认为县管校聘能够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原因是:
现有编制核定是在2002年完成并实施的(指的是河南省),当时是按照学生数的比例核定的教师编制,这个编制数直接固定到学校。经过十五年的时间,各个学校学生人数已经发生了极大的的变化,有的当时一二千人的学校,现在500人不到;而有的当时四五百人的学校,人数猛增到几千人。
究其原因是,当时还很少有学生进城上学,而现在城市周边和与城市交通便利的乡镇,学生大部分都进入城市学校就读,还有一部分是农民进城务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子女也带到城市去就读,因此造成城市学校学生爆满,县域边缘乡镇人数稳定增长(学生流动相对较少),而周边学校学生人数锐减的状况。
而学校编制数却还没有变化。因此出现了城市学校编制紧张,县域边缘乡镇编制紧张,而城区周边学校编制充裕。但因为原来编制一旦核定后,县里也不能随便增减编制,所以,只能用特岗教师弥补,或者是政府财政出钱购买服务,来补充缺编的学校教师,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实行县管校聘后,全县一盘棋,打破编制限制,实行动态管理。教师多余的学校,可以由县里调动到教师紧缺的学校。所以,能够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是个综合工程,不是“县管校聘”一个举措就能解决的,倘若如此,那也“太简单”了。
教育均衡最根本的是要师资均衡。为了这个均衡,某些地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送教下乡,比如各种培训,但是,效果收效甚微。
而有关“县管校聘”,笔者有两个看法。
1、这有人事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县管校聘,说白了,就是在教师有富裕的学校,好老师有人聘,差老师就没有有人聘,就会多出来,被别处缺老师的学校聘。
很明显,没有聘上的差老师论道理应该被淘汰,但是由于人事机制问题,就是不能进入淘汰程序,只能调往别的学校。
2、县管校聘,只是在表面上缓解了教师人员紧张问题,目前,各地教师人手紧张,县管校聘将部分学校的富裕人员流动出来,而那些差老师到哪都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均衡。
3、县管校聘很难达到目的。县管校聘的目的一个是想增加教师的危机感,以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另一个就是缓解人手紧张问题。但这两个目的不可能完全达到。。
【文轩阁】始终认为,要解决教师人员紧张问题,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打破铁饭碗,建立科学而严格的淘汰机制,同时实行“提高待遇,优者从教,优者优酬”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活力,才可能真正走向师资均衡。
目前,为了解决均衡问题,有关部门想的办法挺多,但都是皮毛,县管校聘,不失为解决师资流动不畅的好办法,于人手均衡有用,但于教育均衡无益。你说呢?
县管校聘,实际上是对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通过这种管理制度,老师和校长将不再是某学校的终身职员,必须要按照管理部门,县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人员流动。 建立统一的定期强制流动制度,这才是县管校聘的主要目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行县管校聘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当然是能够从一个县域地区 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能够解决一些乡村学校,缺少 教师的尴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缺员十分严重。县管校聘改革,将由教育部门从县级教育出发,统一调配教师到各个学校,理论上说优秀教师的配比将会更加平衡。
第二,实行县管校聘之后,教师的招聘将完全有县级教育部门管理。各个中小学校将不会再发生自行招聘代课教师或者临聘教师的现象。我们国家处理代课教师问题也是十分头疼的,明明是学校的违规做法,却要政府背锅。这样县管校聘之后,谁的任期内,问题谁负责。学校的违规行为也将会收敛。
第三更注意均衡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很多教师对于职称的评定感到不公平,原因总是学校的名额有限、评选的数量有限、评选的条件严格等等。如果拿到一个县域几千教师进行职称评选、聘任,对于优秀教师绝对是更为公平的事情。尤其是方便了教师工资制度的落实,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四,真正能够促进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县管校聘将会定期进行教师的考核,考核不合格学校将不再续订聘用合同。不签了聘用合同,又缴纳了失业保险,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失业。这将是真正意义上打破教师和事业单位铁饭碗的一个举措。因此,为了保障自己的饭碗,教师们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来讲教学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当然,也会造成教师流动成本太大,教师对学校的忠诚感不高, 社会 从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这些负面影响。
不过不要那么悲观,国家通过积极培养大量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待遇水平,最终还是会有优秀人才愿意到教师队伍中来的。
实施教师的县管校聘,关键在执行的严不严格。如果执行严格,不仅能够解决教师队伍的县域不平衡问题,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很好的做法。
现实中的县管校聘,只不过是制造了更多的矛盾,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参考干部的调动方法,或者是通过了提拔重用的方式调一部分教师到落后学校担任领导。或者是调到落后地区任教的教师,可以享受更高的补贴,优先评职称。我国干部的异地调动一般都使用这个办法。干部被提拔重用一般都高兴,换个地方也乐意。干部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可以享受更高的工资补贴比如援藏援疆,而且还作为干部提拔一个条件,也有人乐意去。搞县管校聘强制性的调动教师异地任教,不出事才怪呢。一大家子拖家带口的,你以为想搬就搬啊。重新聘用后,过得比以前好还行,如果还不如过去,不恨你才怪呢!
四川遂宁市大英县,听说在搞“县管校聘”。不知道是怎样搞的,没见到具体办法。
县管校聘,目的是什么?目的真是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手段和目的之间是否有机联动?我持怀疑态度。
1.什么是教育均衡?为什么要教育均衡?
所谓教育均衡,是指县域内每所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化,而不是平均化。
义务教育发展到如今,受城乡经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许多城市学校已不堪重负,超级大班,校园面积、师资等严重不足。而乡村学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学校,生源匮乏,撤校并校,师资仍有富余。这是县管校聘能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吗?缺编超编的学校编制规定,是否已经打破,不再有编制规定?若没打破,县管校聘实现的是不是形而上的教育均衡?
为什么要教育均衡呢?其初衷是什么?教育发展到如今,城市学校,私人学校,生源大量流入。家庭条件稍好的,都会去选城市学校、私人学校,即老百姓听到的那些“名校”!潮流如此,也不是一两天的 社会 导向。学生流,生源流动已不均衡,与之配置的教育资源,能否随之联动?教育均衡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均衡平等,我想这应是初衷!但我感觉,现在搞的县管校聘,政治意义远大于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更胜一筹!
2.教育规律,要求师生关系要相对稳定;教育规律提示,教育效果显现不是短期的吹糠见米。如何让县管校聘不违背教育规律?
现在,一般地教育周期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班主任一接手,应要求其做短中长期培养规化,教育效果显现,也是分步评价。县管校聘,如何与之匹配?教育周期长,这是常识吧!我们读书时,对班级常换老师的感觉,是妙还是不妙,大家应有切身体会!老师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搬砖工好做,但真正考虑过学生吗?教师变动,一般地也只能小打小闹,对严重不称职教师做一些变动,是可以的。但大吵大闹地搞“县管校聘”,个人感觉,闹得凶,风吹得大,但真要配之下“大雨”,教育真会让你“搞乱”!
县管校聘出发点很好,但实施过程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走向了事情的反面,背离了县管校聘的初衷。
县管校聘的的主导思想是:编制县管,由县主管部门统筹编制,下达到各校,各校再拿出一定比例的教师,去外校交流,以达到平衡师资的目的,使师资薄弱的学校得以加强。
现实中,学校拿出交流的教师并不是最好的老师,而是通过筛选后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试想,有哪个校长心甘情愿拿出自己的优秀教师去交流,去外校任教?
拿出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去别的学校任教,是不能加强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搞不好,还会削弱接受单位的师资力量。
现实情况是:通过县管校聘,学校师资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因此,县管校聘是失败的。
一个好的制度,执行到了它的反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有人呼吁取消这个制度,确有道理。
不可能解决县域教育均衡,只能是天平越来越倾斜。出发点是好的,结局是尴尬 和悲凉的。好教师又一次选进城镇学校,农村又塌方一块。一边是越肥越添膘,一边是越渴越吃盐。县管校聘最后的收获就是,一阵风吹来,什么也没留下。折腾半天,人心惶惶,人心麻木,人心涣散。又一次人为的打破了教育的平静和脆弱的平衡。一针见血的说,没有达到目的,失败了。
南京市第十二中校长殷树风简介?
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中迅激得者,南京市最美教昌纯师,南京市政府督学。海南省教育导师团导师,淮安市教育导师团导师。 东南大学 兼职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校长,南京大学附中校长,南京商业学校(大专院校)校长兼鼓楼区社区学院院长,正处14年。
南大毕业生袁辉十年山区支教,没有编制,是如何坚持下...
南大毕业生袁辉10年在山区里面支教,没有任何编制。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能够坚持下来,可想而知完全都是为了梦想。在他的内心当中认为孩子的未来是他教书育人的最大意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学习上。袁辉有很多次能离开大山的机会,可是都被他自己给拒绝了。能够为了大山里的孩子坚持10年之久,可想而知孩子们有多感谢自己的老师。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悔腔奉献在了大山里,孩子们也会记得老师的恩情。
袁辉在山里住在学校当中简陋的公寓里,每天自己去摘菜做饭。明明在偏远的山区里拿不到多少收入,可是他却把钱都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们又怎么可能会不好好学习。每天上课的时候都能够跟孩子达成很好的共识,课堂上孩子都在全心贯注的听讲。能够跟孩子的心走在一起,袁辉碧喊衫肯定是不想离开的。
每一个有梦想并且能成功的人背后肯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老师,袁辉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个老师学习的。袁辉努力的付出却没有得到编制,是让人匪夷所思。如此奉献的老师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想而知内心其实也是很痛苦的。假如有了编制之后每个月还可以多领一些钱,可能生活就会过得不一样。
总的来说像袁辉这种老师,应该保持赞美和敬佩。一直都在前线努力的拼搏,能去山区支教那么长的时间是很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的。总有一些人去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愿意为了孩子们放弃一切。老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孩子跟着老师才能渗启够更好的成长。正因为老师不把自己的生活和权益放在心里,才有了孩子幸福的生活。
调研, 采访
雨水挡不住大学们求职的热情。据《广州日报》报道 18日,寒雨虽下个不停,大学生求职的热情却一点也没有降温。经过新春假期,众多毕业生翘首以待的招聘会终于又开锣,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春季综合招聘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两万多名毕业生在大雨滂沱中,撑着雨伞排着长队在各招聘点前应聘。其中不少去年忙着准备复习研究生考试的“考研大军”更是成了求职主力,但不少单位提前“撤场”却给他们的热情浇了冷水。共有400多家单位参加,提供的职位数接近8000个。
新华网西藏频道11月5日电(记者 尹鸿祝)日前,全国又有164名大学生加入大学生扶贫支教工作团的行列,他们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5个省区市的23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其中,北京大学的5名研究生和复旦大学的2名大学生首次到西藏支教。同时,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计划招募的180名应届毕业生和部分在读研究生工作也于近日结束,待公示后将出发支教。
……
刚刚跨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学姐学长们,或许心中仍怀着复杂的情感吧?兴奋,眷恋亦或是迷茫?那些已在社会中跌爬滚打多年的前辈们,脸上该已写上沉着与理智了吧?他们曾同我们一样过着难忘的大学生活,同我们一样面临过种种考验和抉择:恋爱,考研还是就业?那么,对我们这些依然彷徨着,无所适从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为此,我们集中文学院就业者协会成员以及部分热心的同学18人,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随机走访了120位大学毕业十年以内的人,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次了解就业形势,聆听“过来人”就业经历及心路历程的机会,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与迷茫。
在调研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青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同时也有我们应当思考,并引以为戒的方面。为此,我对我们的采访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必要的建议解决方案,得到以下几点:
自我定位
有两种人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给自己定位过高,以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又热门,或是家境好,父母关系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于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而另一种人则把自己定位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抱希望。当然,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应当走出这两种极端,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首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普通劳动者的身份。
本科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既能走进大学校门大多数人的智商就没有多大差异,你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别人也不会比你强很多,要成为怎样的人决定权在于你自己,要学会取长补短,为自己增加资本,为自己创造机会。像专科生属于技术型人才,就应当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补充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生属于研究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研究才能,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需要在这方面有所补充;作为一名本科生,属于基础应用型人才,处于前两者之间,一方面在综合能力方面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上不如研究生,而在技术才坐上又不如专科生,这就需要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专长,先求广博,后求精深,不断提高自己。采访中,我们感觉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方面是就业形势压力下的结果,国家、社会的发展,整个国民文化层次、文化素质提高,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完善就业指导并明确提出大学生的正确身份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是十分有利的指导方针。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通常都要面临的一个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明确自己的选择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十分仿搭重要的。我们采访的一位留扬工作的新闻专业女孩儿,她对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就十分清楚,她说,虽然考研对她来说并不难但当初还是十分坚决地选择了就业。对于不少人的不解,她解释说,选择留扬一是由于扬州生活环境闲适,适合自己生活,“绿扬城郭青山早大答绿水”十分惬意;二是觉得自己开朗的性格不适合搞研究继续深造,而热衷于社会新闻的采集,热点新闻的追踪。她相当自信地说:“我过去怀疑过自己文笔不好,但在工作中了解到新闻报道不一定要文笔好,而更注重逻辑性,深刻度,能让人一眼折服;而这正是我的优势。”
第三,要树立自信。
试想,若是连你陆慧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还后谁会冒险相信你呢?当然,盲目自信也是要不得的,所以重要的是要有自信的资本,如何才能给自己增加自信的资本呢?为此,大学里你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混日子,每天上上网,翘翘课,到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有位文秘专业毕业的女孩,现在担任《扬州晚报》特约记者,月薪三千,她说和许多人一样,刚开始的工作都是打杂,这时的心态就很重要,因为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努力做着最基本的工作,踏踏实实,为自己积累经验,创造机会。她不怕实力不够,在校时她曾在报社实习,广电也做过一年,加上面试时表现不错,缺乏的只是一段时间的磨练而已。如今的她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充满热情,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良好的自信心和扎实的基础是她成功的法宝。
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做任何事都应当遵守的准则,是一切成功的必要因素。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青年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热情。据统计,约40%的青年人对现阶段的工作满意,他们这类人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并且怀有理想、追求和希望;他们乐于与人交流,展现自己,人缘很好;他们一般正在从事一件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觉得适合自己的工作。
麻木,无所谓。这类人占采访总数的37%,还是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一般有颗固执的心,但却受到艰辛的生活和现实的残酷等等打击最后或是迷失了方向,或是挫伤了斗志,得过且过,过着单调而缺乏生机的生活。治疗他们的良药,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机会,是鼓励,是自信。
冷漠。这类人较少,占大约5%,他们常常拒绝采访,或是草草应付了事,对许多事他们似乎看得很透,不屑交谈,也不想倾诉,这多半是性格所致,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优点,例如,他们常常拥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欣赏或是感兴趣的事。真诚与热情的关心能够化解他们心中的冰山,大学生活中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建立融洽、热情的友谊对于这类同学有很好的帮助;学校里包括一些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也应多举办关于心理咨询讲座、联谊活动等。
怨天尤人。这类人所占比例大约为18%,他们常常埋怨自己的专业的不对口,工作不是兴趣所在,与上司或是同事相处困难,薪水太低等等,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缺乏主动承担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学会凡事依靠自己,有主见,不能总依赖别人;另外,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他们迈进社会大门前为其创造更多实践条件。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从媒体的报道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我们看到涌现出不少具有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好青年,如西部支教计划下近三年里,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毕业生选择步入西部,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自己的热情;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上的鼓励与引导,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学生的组织政治才能……但是,我们在对青年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也了解到不少问题。
首先,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只有5%的人“十分愿意参与类似深入贫困山区或是弱势群体,倡议环保,保护稀有动物等社会实践活动”,20%的人选择“愿意”,20%的人选择“不愿意”,另有55%的人选择“看情况”。他们中有人解释说,很多事我们个人起不了多大作用,他们也很无奈。
其次,对大学生任村官不少人持观望态度,理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很难展开工作”,对于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大学生村官“很难展开工作”,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工作仍然存在不少有形无形的障碍,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是社会和政府应当关注的,但其二,“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呢?也许有人会说,当村官不就是他们增加社会经历的最好机会吗?这没错,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确实十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动手能力差,怕吃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第三,面对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不应当忘记:任何建设的核心——人才,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同样最需要的是人才。但是,据我们调查了解,综合各种因素(工作待遇、工作及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个人喜好以及工作前途),90%的人选择城市工作,仅5%的人选择“农村或是城镇”。毋庸置疑,为以后的发展前途选择城市也许没有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缺乏和流失确实同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关!
动手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面对“你觉得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45%的人选择了“适应工作中灵活变通的能力,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操作不熟练”。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一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的男孩,24岁,月薪6000,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到他的大学生活,原来,他在大学期间就曾加入IBM俱乐部,不仅学到很多知识,还逐步开始获得不少开发技术的经验。他说“别以为上大学是来玩的,大学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别挥霍时光,不然你将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
从上述两例中,毫无疑问,只有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有立足之地,而那些只会讲大道理什么事也不会做的人只会被淘汰。但是,青年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是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来展开,我这里所讲的专业不对口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所学专业与就业所用专业完全不搭界,而是,由于学校教育机制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一致造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水平不一致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教育仍为应试,并非应用型教育。如若是社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那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口了。但这十分困难,因为教学计划,理论系统的确定赶不上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速度。
但是,这就是否与青年大学生自身无关了呢?也不是。学校难道完全没有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吗?其实还是有的。据我们调查显示,有30%的人“所在公司与高校有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或是就业机会,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这些说明机会总是有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据我们了解,不少人在实习中马虎了事,形式主义作风,在工作中偷懒,不认真学习技术。再说,我们对“动手能力”的理解也应当宽泛些,比如个人行事能力,对待客户的技巧,处理电脑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类应用文,如合同、报表、论文的书写格式等等,这些都是动手能力的表现。我们高等学府中有不少过于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能力,忽视了这些能力需要在大学四年中逐渐积累,据我们调查了解,大部分低年级在校生不会主动关注就业信息和政策,很少写过正规的应用文、论文等。
当然,我们也不应当顾此失彼,动手能力的对立面理论知识等也是不能忽视的,毕竟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常常直接关系到性质的对与错。另外,除专业知识外我们也要补充其他专业知识给自己充电,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例如英语,就是几乎所有英语和非英语专业都需要涉足的语言领域;而几乎所有大学生在就业面试中,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都是必要的。
磨合能力与团队精神
就如旋转中的齿轮一般,人与人的交往需要默契,人与事的关系需要和谐,然而,任何事物都并不是天生完美更不可能永远保持完美,或多或少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这就需要磨合,需要集体的力量——团队精神。青年大学毕业生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大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必要的社会经历导致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再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步入社会后心理仍不够成熟,比较单纯等等。据调查,约有65%的青年大学毕业生仍十分难忘大学中“真诚的友谊,浪漫的爱情”;约有10%的人认为“与上司、同事之间存在沟通与交流上的困难”。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初入新环境,由于对人、事、物的陌生,严重时甚至害怕,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与恐慌,一时无法适应,频频出错,如若再加上上级的训斥或是同事的嘲笑,就更加不愿配合工作,甚至反抗心理作崇下故意破坏工作。这种情况在出生农村和城市大学生身上有所不同,据我们了解,步入工作初期,来自城市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快融入集体,并与上级、同事相处较好;而来自农村的就会有压力感,由于自信心的不足或是性格上的因素,他们往往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开始融入新环境,同时表现出越来越出色,这和农村孩子勤奋肯干,工作韧性以及磨合能力是分不开的。
其次,个性成为年轻一代人心中时尚的标志,他们更看中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赞成众人观点,不配合同事工作,虽然也有观点独到的时候,但大多是标新立异,他们对“团队精神”缺乏认识,不明白其实新世纪最时尚的工作精神就是团队合作,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小的。
第三,人际交往方法上的欠缺,如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和热情;在遇到误解情况下拒绝解释和宽容,斤斤计较。不过,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虽然与上级、同事关系处不好,但为了留住工作,积累经验还是会坚持下来,等到学习了真本事再“跳槽”。
心理素质
我们采访扬州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向丽老师时,她总结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完全不敢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采取逃避态度。她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历练。二是对就业漠不关心,全由亲友一手操办。这种“独生子女综合症”与家长的纵容娇惯有关,缺少锻炼,没有行事的主动性;三是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到头来一团糟。
在就业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0%的人“非常满意”却由30%的人“不满意”;对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27%的人选择“工作强度大,身心疲惫,与理想工作的差距导致心理不平衡”;而对工作中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10%的人选择“运动、打游戏来发泄”,5%的人选择“独自默默承受”而不是主动面对解决,这些现象都说明青年大学毕业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情绪不稳定;应当把心态放宽,不要高不成低不就,要先工作积累经验再择业,选择创业或者出国等。
采访中,有一位创业成功人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今年30岁,专业核物理,现如今是一家企业的CEO他认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历练,创业中存在以下三点问题:资金不足、经验缺乏、职业心理不成熟。不少人在遇到挫折之后,一蹶不振,成为“飘一族”、“NO一族”、“啃一族”,“惧怕创业失败”心理如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还说“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灿烂的,要好好珍惜,不仅要学习书本以内的知识,还要增加社会经验。”
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重要阻碍因素,我们采访中不少例子让我们觉得它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学校加大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走出父母的过分呵护,实现自我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大学中增开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选修课或者公共课,及早发现问题并提前解决,以免影响学生就业甚至今后的创业。
诚信为本
职业生涯,最基本的是遵守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是以诚信为本。
在每年的新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中,时常存在不诚信现象:如面试多家企业造成用人单位工作无法调整;工作中的频繁“跳槽”导致企业的危机;面对客户时采取的欺骗行为或是隐瞒态度……
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约有20%的人有过“两次以上”“跳槽”经历,只有15%的人“还没有‘跳槽’经历”。在如何看待“跳槽”现象时,35%的人认为“是机遇也是挑战,也许可以改变命运,实现心中理想,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只有10%的人选择“保持真诚之心,即使‘跳槽’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约有15%的人认为“现在工作难找,轻易放弃工作到时两头落空不是明智之举”。
诚信之本的丢失,不仅对于青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有根本的影响,甚至对以后的人生都会造成损失。我们国家教委已经十分重视诚信教育,社会也在呼吁诚信不可失,但重要的还是在从思想教育方面和教育机制上加大力度,对不诚信现象进行社会批判和惩处,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这种品质。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坚持以诚信为本,才是明智之举!
理财能力
财富是一种资本,拥有财富即拥有了创业的基本条件;但是,若是缺乏理财能力,那么你拥有的一桶金只会越来越少,而不会变成两桶,甚至三桶。
在美国申请绿卡就有一条规定,对于存款没有变化,长时间没有升值的,即使存款再多,也要考虑一下,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理理财能力,不能给美国创造财富。
据我们的调查统计,约有30%的人存款很少,太多的钱花在享乐中,如购物,游戏,饭局等;仅有10%的人自认为“很会理财”。我们采访的一位服装店店老板,年轻时尚,且有品味,大学毕业后选择开衣店,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很多女孩一样,我爱美,喜欢逛街买漂亮衣服,可是这样大的花消我承担不起,于是自己开店及赚钱,还过瘾。”由于她的经营有方,还能对衣着样式、颜色搭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回头客很多,生意兴隆;她说自己还兼职再保险公司,有时一个月的佣金都有上万。
现代社会需要有想法,有见识,多途径的创收方式,理财能力的高低越来越显示一个人的经济头脑,发展前途和心态。现今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有着严重的攀比风,有不少人刚刚进入大学就要求父母买mp3、mp4、手提电脑等忽视了父母赚钱的艰辛,存在不少“月光一族”。就业后的大学生也常常花钱没有节制,因为不会理财而没有积蓄,让父母十分操心。这和我们中国大多数父母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有很大关系,这样的溺爱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国外不少家长的教育方法就值得借鉴。例如,国外有家长在孩子刚刚懂事就为他们树立理财观念创造条件,如为他们设立自己的账户,鼓励假期中兼职打工等等。此外,学校的教育也十分重要,学校应当适时开展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理财能力。
你的串号我已经记下,采纳后我会帮你制作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南京大学去哪里支教 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