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滁州学院全国排名多少位最新 国内第几名
2023年滁州学院全国排名第355位。滁州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23滁州学院全国排名第几名
2023滁州学院全国排名第355名。
年份 | 学校名称 | 排名 |
2023 | 滁州学院 | 355 |
滁州学院历年全国排名第几名
滁州学院2022年全国大学排名第357名;
滁州学院2021年全国大学排名第362名;
滁州学院2020年全国大学排名第423名。
序号 | 学校名称 | 发布时间 | 全国排名 |
1 | 滁州学院 | 2022 | 357 |
2 | 滁州学院 | 2021 | 362 |
3 | 滁州学院 | 2020 | 423 |
4 | 滁州学院 | 2019 | 541 |
5 | 滁州学院 | 2018 | 507 |
6 | 滁州学院 | 2017 | 535 |
7 | 滁州学院 | 2016 | 600 |
滁州学院在安徽省排名第几名
滁州学院在安徽省内排名第20名。
学校名称 | 总得分 | 省市 | 省市序 | 类型 | 类型序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77.712 | 安徽 | 1 | 理工 | 6 |
合肥工业大学 | 55.917 | 安徽 | 2 | 理工 | 29 |
安徽大学 | 49.609 | 安徽 | 3 | 综合 | 29 |
安徽师范大学 | 41.058 | 安徽 | 4 | 师范 | 16 |
安徽工业大学 | 38.416 | 安徽 | 5 | 理工 | 77 |
安徽理工大学 | 37.226 | 安徽 | 6 | 理工 | 80 |
安徽医科大学 | 35.057 | 安徽 | 7 | 医药 | 17 |
安徽财经大学 | 34.538 | 安徽 | 8 | 财经 | 10 |
安徽农业大学 | 33.314 | 安徽 | 9 | 农林 | 20 |
安徽工程大学 | 28.872 | 安徽 | 10 | 理工 | 135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27.284 | 安徽 | 11 | 医药 | 36 |
合肥学院 | 27.25 | 安徽 | 12 | 综合 | 68 |
安徽建筑大学 | 26.934 | 安徽 | 13 | 理工 | 150 |
安庆师范大学 | 25.121 | 安徽 | 14 | 师范 | 52 |
淮北师范大学 | 23.956 | 安徽 | 15 | 师范 | 60 |
蚌埠医学院 | 23.933 | 安徽 | 16 | 医药 | 53 |
阜阳师范大学 | 23.876 | 安徽 | 17 | 师范 | 61 |
皖南医学院 | 23.469 | 安徽 | 18 | 医药 | 54 |
黄山学院 | 23.38 | 安徽 | 19 | 综合 | 85 |
滁州学院 | 22.86 | 安徽 | 20 | 综合 | 95 |
滁州学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2020年滁州学院介绍
大学学院滁州2020年什么一个介绍滁州学院什么样州学院2020州学20年为了让各位2020届高考生和高考家长能够更好的了解滁州学院2020年最新概况、2020年滁州学院校园环境、滁州学院本科招生专业、滁州学院本科办学实力等滁州学院2020年最新相关信息。已经帮各位2020届高考生和高考家长准备好了2020年滁州学院最新概况,各位2020高考生和家长赶快查看吧!
想查询更多心仪院校信息?想要一键轻松了解高校风光么?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让你告别无谓的搜索,带你即刻领略实景校园风采!
滁州学院简介及院校概况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是一所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7万册,电子图书132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0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942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8个。2014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7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9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219项、省级奖225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9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人民日报》官微发布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百强榜,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92位。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与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级重点智库2个、重点培育智库1个。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24项。获批国家专利46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73项,3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学校入选2017年、2018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18年达到4898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2014年以来科技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36亿元。
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五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12348"发展思路,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