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父母都是如此地焦虑,甚至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计算,距离孩子高考还有6414天。
“假如让我算一算,我未来还可以有多少的人生,我也会焦虑地过每一天。”大学路成长规划师曹敏老师认为,孩子的幸福成长需要很多的资源,父母都在尽力编织,无私提供,而实际上,父母的自身成长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误区一:多少父母都在这样做:孩子你替我飞吧
一个孩子告诉曹敏,他的妈妈喜欢养花。但总是抱怨,为什么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她的却不行。孩子觉得自己就像家里的植物,因为常被妈妈数落。
他妈妈是这样爱花的:记得的时候就天天浇水,忙起来就忘了,所以总是养不好。
他说自己和那些花简直就是一样的,平时妈妈忙起来他就会被忽略。但要是突然想起教育他,就会时刻关注着,压得他透不过气。
曹敏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什么是笨鸟先飞?第一种是:我是笨鸟所以我要先飞。第二种是:我是笨鸟,我飞了也没有用,所以我就不飞了。然而还有第三种,也最可恶,笨鸟生了一个蛋,等这个蛋孵化之后,对孩子说我是笨鸟,你替我飞吧。
“有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让孩子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时,要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不要一味责怪孩子。”曹老师说。
“你认为孩子是你的成绩单吗?这个成绩单是说孩子的表现是不是你的面子、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果证明?如果孩子表现好,你就觉得脸上有光?”
曹老师指出,在中国和美国,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中国的父母基本上接近“非常认同”,而美国的父母认同度低则很多。换句话说,更多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自身的面子,孩子是不是考上北大、清华很重要。孩子是不是听话,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能不能实现我没有实现的梦想非常重要。
“但实际上,孩子是孩子,孩子不是你的,是他自己的,所以我们要无条件去接纳孩子,学会正确地爱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会说:“你考试第一名,爸妈爱死你了。”“听话的孩子妈妈才喜欢。”“你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只有达到你的要求才会被爱。
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他们担心父母随时会收回对自己的爱。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让他在安全感的包围中自由的生活。
当然,无条件的爱孩子并不是指纵容溺爱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对待。正因为我们爱孩子,而孩子是还在成长中的人,我们才要对孩子负责,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误区二:父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身教大于言传
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让孩子不要躺着看书,自己却在躺着看书的父母;让孩子马上睡觉别玩电脑,但自己却在看手机玩电脑的父母。
“父母自身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对象。”曹老师说,如果你要求孩子彬彬有礼的话,那你先要自己做到;如果要求孩子不要乱发脾气,你就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要求孩子有良好的作息和行为习惯,你自己就得做到。
你是什么样,你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所以都要学会调节,要及时切断不良情绪传播的链条,不要让踢猫效应发生。曹老师解释说,踢猫效应是,爸爸在老板那里受了气,回来就指责孩子撒气,孩子没有别人来发泄,就踢了家里的猫一脚。“其实,我们在焦虑过程中,很容易伤害到身边无辜的人和事物。
她指出,其实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表达情绪也是有方法的,比如说在发脾气之前,能不能暂时离开孩子一分钟?如果我们已经发了脾气,就可以说,你刚才的行为妈妈很难过,但是妈妈做得也不好,你现在能做些什么帮助妈妈感受好一点呢?要慢慢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会生气,同时也一定一定要努力做到,不要无缘无故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迁怒孩子。
误区三: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请别过度控制他
孩子进入青春期让很多家长都非常头痛。曹老师指出,“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恰当的叛逆恰恰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体现,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叛逆有好的开始,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束,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做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群孩子分成两组布置任务,其中的一组孩子完成所有的任务,而另一组的孩子则只完成其中一部分,中途停下来。结果让人意外:完成任务的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记忆都不那么深刻,而那些没完成的孩子,则会对这个任务念念不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圆心理,一件事情只有圆满了,我们才会觉得放下了,如果不能让它圆了,就会一直存在一个没有完成的部分,它就会变成心中永远的遗憾。假如以后有机会了,就一定要让它圆起来。“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到了成年之后,都想去圆青少年时候的遗憾。“曹老师说。
她说,如果我们过度的控制孩子,那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容易逃避问题,这会削弱孩子的自立能力。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当目标是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的时候,孩子才更愿意去努力付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过度控制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圆心理。
“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被阻断,等到了中年连重走青春路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也许患上强迫症或者抑郁症。”曹老师说。
误区四:批评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扩大延伸不要唠叨
两代人冲突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达到峰值,很多家长非常苦恼。曹老师谈到,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会要求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我们更要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真心去理解他们的期待和渴望,因为这些东西恰恰是家长最容易忽略的。”
为什么孩子们在青春期情绪会那么多变呢?曹老师从脑科学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这跟孩子大脑的发展有关。由于主宰我们情绪的脑区是信任核,而这个信任核在青春期的时候就开始飞速发展,但是控制情绪的脑区要到青春后期甚至20几岁才能够慢慢完善。“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更加冒险和冲动,我们要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更多沟通。”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怎么办?曹老师建议,父母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我批评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父母不要把对孩子的行为夸大成对这个人的批评,一定要就事论事。比如说孩子房间乱了,你就说希望你把房间整理好,而不要延伸到他长大之后你怎么办之类的啰嗦。这就跟我们平时夫妻吵架时,不要追踪到祖宗十八代是同样的道理。
“家庭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素质和自身的成长,父母的婚姻关系,家庭的学习资源,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孩子的成长。”曹老师说。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为孩子的一生储存良好的心理资源。曹老师解释到,乐观人格、抗挫折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信,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资源。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的资源才能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孩子不是爸妈的成绩单,很多家长掉入这4大误区!,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