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标志之一。为了加快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集成电路"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据《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积极推进在中央高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近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复同意复旦大学承担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总经费4.7亿元,实施期从2021年起至2021年。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按照"面向产业集聚科学规划布局、面向一流学科突出扶优扶强、面向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区域需求促进共建共享"四个原则,对部分中央高校申报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进行了项目评审和遴选,复旦大学成为首批入选的四所建设高校之一,其他入选高校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复旦大学项目总经费额度最高,体现了国家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复旦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为建设主体,联合国内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融合模式,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将针对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中的关键"卡脖子"难题,深入研发新一代节点集成电路共性技术,涵盖芯片设计、EDA工具、器件工艺与芯片封装等方向,着力推进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在产教融合攻克关键技术的实际过程中培养我国集成电路的领军人才和产业急需、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获得可进行产业转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突破。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重点突出集成电路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工程实践,建成后具备每年为2000人次提供集成电路实训手段的能力。
以理为本,创“芯”中国
复旦新工科立足于复旦成熟优异的理科基础,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的延伸下,着眼于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人才培养。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微电子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
1958年,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谢希德教授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1988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获批建设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惟一一个集成电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今年的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上,复旦大学许宁生校长出任上海市科协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芯”团队,正在积极围绕集成电路核心关键技术组织研发,努力打造集成电路领域先进研究平台和人才聚集高地,期待更多年轻有志学子的加入。
欢迎报考复旦大学工科试验班
今年,复旦大学为服务我国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迫切发展需要,新增“工科试验班(新工科本研贯通)”招生大类,新的试验班大类下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卓越班)”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卓越班)”两个专业。本届新工科试验班拟招生60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卓越班)两专业各30人。
“工科试验班(新工科本研贯通)”专业新生将享受达到直研基本要求免试直研的优惠政策、产学研融合培养、出国交流机会和荣誉项目培养的特色培养计划,实现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理工融合培养,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
“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今年新获批设立专业,依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实验实践平台,在学生培养上充分发挥复旦大学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旨在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 “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系统设计”“智能芯片设计”与“类脑智能”四个培养方向。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巨大考验,国家大力扶持行业高速发展,行业人才结构也处于重新优化和配置的关键时期,人才缺口巨大。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培养和实践实训机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