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的无机和有机化学的教材都是什么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大学路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大学《有机化学》教科书哪本好?
邢其毅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有机化学》 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 化学专业 本科学生必修课之一,是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等课程的先修课。
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一本好书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本书是在1993年出版的 《基础有机化学》 (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因此内容比较完善。
全书共27章,分上下两册,上册13章,下册14章。与第二版相比,在书的 框架结构 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动。全书分为基础知识和专章两部分,适合自学,用来打基础也是很好的选择。
大学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
1、要时刻铭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基本原则,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按结构归属进行归类,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
2、要注意应用有机结构理论来理解、分析和比较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有机反应机理分析是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实验操作中控制有机反应条件的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有机反应机理。
东北师范大学的无机和有机化学的教材都是什么
无机化学
基本信息: 无机化学(第2版)上册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者:宋天佑 等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9-1
ISBN:上9787040282566 下 9787040284799
版 次:2
页 数:416
字 数:500000
基本信息:无机化学(第2版)下册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者:宋天佑,徐家宁,程功臻,史苏华 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ISBN:9787040284799
版 次:2
页 数:859
字 数:520000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第2版上)》共24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11章,讲述化学基本原理,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初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配位化合物结构基础知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解离平衡等内容。下册13章,讲述元素化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包括IA至VIIA族和零族,IB,IIB,IVB至VIIB族和VIII族,IIIB族和La系、Ar系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本书刻意体现教材的可读性和可讲授性,并注意保证较完整的资料性。本书将配套出版习题解答和供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各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或普通化学教材,亦可作为其他高等院校与化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有机化学
基本信息 :有机化学
作者:李景宁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40338911
页码:317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
李景宁等编著的《有机化学(第五版)》是在第四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与第四版比较,《有机化学(第五版)》基本框架未作大的变动,仅作一些调整。全书分上、下两册,仍按官能团体系分三部分叙述,**部分为烃类;第二部分为烃的衍生物;第三部分为专论,主要叙述天然和生物有机化合物。 第五版删减了部分内容,个别章节进行了精简、调整和合并,增加了新的反应、学科的新成就和环保知识;增加了“知识拓展”部分,扩大了知识面;突出基础学科教学和师范教学的特点,重新编写并核实了习题,以方便教与学。木书附学习光盘,其内容丰富,包括了电子教案、主要有机物的结构模型、原子的振动模式、反应机理及光谱图、化学家小传和chemoffice使刷教程。 《有机化学(第五版)》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作教材使用,也可供其他各类院校相关专业选用。
高分子化学的2009年版图书
书名:高分子化学
书号:9787302197881
作者:唐黎明
定价:39.8元
出版日期:2009-5-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清华大学教材。全书系统讲述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并扼要介绍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绪论
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1.1.1单体、聚合物和齐聚物
1.1.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
1.1.3聚合度和分子质量
1.1.4均聚物、共聚物和共混物
1.2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
1.2.1高分子的分类
1.2.2高分子的命名
1.3聚合反应分类
1.3.1根据聚合物组成和结构分类
1.3.2聚合反应机理
1.3.3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1.4高分子的发展历史
第2章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2.1聚合物的结构层次
2.2聚合物链的组成与结构
2.2.1主链
2.2.2侧基
2.2.3端基
2.2.4共聚物类型
2.3高分子的立体化学
2.3.1聚合物的构造
2.3.2键接方式
2.3.3立体构型
2.4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5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态结构
2.5.1分子间相互作用
2.5.2聚集态结构
2.6聚合物的热转变
2.7聚合物的机械性能
2.8弹性体、纤维和塑料
2.9聚合物的性能
第3章逐步聚合
3.1逐步聚合反应概述
3.1.1逐步聚合反应及其特点
3.1.2逐步聚合反应的单体
3.1.3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
3.2线形逐步聚合反应的基本过程
3.2.1官能团的等活性概念
3.2.2反应程度
3.2.3分子链增长的终止
3.3逐步聚合反应动力学
3.3.1不可逆条件下的线形逐步聚合动力学
3.3.2可逆逐步聚合动力学
3.3.3其他缩聚反应动力学
3.3.4官能团等活性理论的近似性
3.4线形逐步聚合的分子质量控制
3.4.1化学计量控制的必要性
3.4.2定量关系
3.5线形逐步聚合反应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6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3.6.1熔融缩聚
3.6.2固相缩聚
3.6.3溶液缩聚
3.6.4界面缩聚
3.7体形缩聚
3.7.1凝胶点的预测
3.7.2凝胶点的试验测定
3.8逐步聚合反应的应用
3.8.1聚酯
3.8.2聚碳酸酯
3.8.3聚酰胺
3.8.4聚氨酯
3.8.5其他几种重要的线形缩聚物
3.8.6酚醛树脂
3.8.7不饱和聚酯
3.8.8聚硅氧烷
3.8.9高度支化聚合物
第4章自由基聚合
4.1引言
4.2连锁聚合的单体
4.2.1单体的类型
4.2.2烯类单体对聚合反应的选择性
4.3聚合热力学
4.3.1单体聚合的热力学条件
4.3.2聚合上限温度
4.4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4.4.1自由基的活性
4.4.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4.4.3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机理特征
4.5引发剂和引发反应
4.5.1引发剂种类及分解反应
4.5.2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4.5.3引发效率
4.5.4引发剂的选择
4.5.5其他引发作用
4.6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
4.6.1聚合反应过程
4.6.2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
4.6.3聚合反应初期的动力学方程
4.6.4基元反应速率常数
4.6.5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4.7聚合度
4.7.1动力学链长
4.7.2无链转移时的聚合度
4.7.3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
4.7.4有链转移反应时的聚合度
4.7.5链转移反应
4.8自动加速现象
4.8.1凝胶效应
4.8.2沉淀效应
4.8.3模板聚合
4.8.4聚合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变化类型
4.9阻聚和缓聚
4.9.1阻聚剂类型及作用机理
4.9.2烯丙基类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4.9.3阻聚效率
4.9.4阻聚剂在测定引发效率f中的应用
4.1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4.11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4.11.1活性聚合发展简史
4.11.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RP)
4.11.3稳定自由基控制聚合(SFRP)
4.11.4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4.11.5退化链转移聚合(DT)
4.11.6对CRP的综合讨论与比较
4.11.7CRP的应用与前景
4.12聚合物分子工程与分子自组装
第5章自由基共聚合
5.1引言
5.1.1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
5.1.2共聚反应的重要性
5.2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5.3典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5.3.1理想共聚
5.3.2交替共聚
5.3.3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5.3.4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5.3.5嵌段共聚
5.4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5.4.1定性描述
5.4.2共聚物的平均组成
5.4.3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
5.5共聚物的微结构
5.6竞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5.6.1竞聚率的测定
5.6.2竞聚率的影响因素
5.7单体与自由基的活性
5.7.1单体活性
5.7.2自由基活性
5.7.3取代基对单体及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5.8Q?e概念及方程
5.9共聚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
5.9.1共聚交联
5.9.2互穿聚合物网络
5.10共聚反应的应用
5.10.1乙烯类共聚物
5.10.2氯乙烯类共聚物
5.10.3苯乙烯类共聚物
5.10.4不饱和聚酯
第6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6.1引言
6.2本体聚合
6.2.1本体聚合的特点
6.2.2有机玻璃板材的生产
6.2.3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
6.2.4聚氯乙烯本体沉淀聚合
6.2.5乙烯高压连续本体聚合
6.3溶液聚合
6.3.1溶液聚合的特点
6.3.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聚合反应
6.3.3丙烯腈的溶液聚合
6.3.4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
6.3.5苯乙烯的溶液聚合
6.3.6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溶液聚合
6.3.7离子型溶液聚合
6.4悬浮聚合
6.4.1悬浮聚合的特点
6.4.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6.4.3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6.4.4氯乙烯悬浮聚合
6.4.5含氟聚合物
6.5乳液聚合
6.5.1乳液聚合的特点
6.5.2乳液聚合的基本配方
6.5.3乳化剂及其作用
6.5.4聚合反应机理
6.5.5其他乳液聚合体系
6.5.6丁苯橡胶
6.5.7丁腈橡胶
6.5.8氯丁橡胶
6.5.9丙烯酸酯类乳胶
6.6聚合方法的比较
第7章离子聚合
7.1引言
7.1.1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对比
7.1.2离子聚合的应用
7.2阳离子聚合
7.2.1阳离子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
7.2.2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7.2.3阳离子聚合动力学
7.2.4阳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
7.2.5活性阳离子聚合
7.2.6阳离子聚合的应用
7.3阴离子聚合
7.3.1阴离子聚合的单体
7.3.2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
7.3.3阴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7.3.4基团转移聚合
7.3.5活性阴离子聚合动力学
7.3.6阴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7.3.7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应用
7.43种聚合方法比较
7.5离子共聚
7.5.1单体活性
7.5.2溶剂、反离子和温度的影响
7.6开环聚合
7.6.1环状单体的聚合能力
7.6.2开环聚合的机理和特征
7.6.3环醚
7.6.4环酰胺
7.6.5环酯的聚合
7.6.6环亚胺的聚合
7.6.7环硫化物的聚合
7.6.8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
7.6.9螺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
7.6.10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
7.6.11聚磷腈
7.6.12聚硫和聚氮化硫
7.7羧基化合物的聚合
第8章配位聚合
8.1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8.1.1聚合物的结构异构与立体异构
8.1.2立构规整度
8.1.3立构规整度的测定
8.1.4立构规整度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8.2配位聚合及聚合方法
8.2.1配位聚合的特点
8.2.2配位聚合的单体
8.2.3配位聚合催化剂类型
8.2.4配位聚合方法
8.3Ziegler?Natta催化剂
8.3.1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
8.3.2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之间的反应
8.3.3非均相催化剂对立构规整性的控制
8.3.4Ziegler催化剂和Natta催化剂
8.4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
8.4.1载体型催化剂
8.4.2茂金属催化剂
8.4.3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8.5丙烯的配位聚合
8.5.1催化剂组分的影响
8.5.2丙烯配位聚合动力学
8.5.3α?烯烃配位聚合机理
8.6二烯烃的配位聚合
8.6.1二烯烃配位聚合的催化剂
8.6.2二烯烃定向聚合的机理
第9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9.1引言
9.2聚合物化学反应的特点
9.3聚合物的相似转变
9.3.1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9.3.2聚乙酸乙烯酯的转化
9.3.3氯化
9.3.4芳环上的取代
9.3.5环化反应
9.3.6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化
9.4聚合度变大的化学反应
9.4.1交联
9.4.2接枝
9.4.3嵌段共聚物
9.4.4扩链反应
9.5聚合物的降解
9.5.1热降解
9.5.2氧化降解
9.5.3光降解和光氧化降解
9.5.4其他降解
9.6聚合物的老化和防老化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东北师范大学的无机和有机化学的教材都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