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专科学校竞争排名表格图 对学生性别与升学率关系的数据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什么层次的大学?
(上图由缪老师拍摄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之前的名字叫做 四川气象学院 ,给西南地区的气象界输出了很多的人才,龙泉校区是合并之前的 四川统计学院 ,很多偏文的专业,像金融、管理、经济都在这个校区,所以 龙泉是女多男少,航空港是男多女少,两边都是不均衡 。
硬件设施来说,航空港要比龙泉好一些 ,周围配套设施也是很齐全。整个校园虽然功能区的划分有些争议,面积也不大,但是 整体的风景和绿化覆盖率还是没的说 。学校周边还有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入选人居奖的西南民族大学、颜值形体俱佳的成都 体育 学院。
(上图由缪老师拍摄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是 2015年由学院改名成为大学 的,在四川省内,自然实力是不能跟四川大学、电子 科技 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 财经 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这些985或者 211大学 相提并论,比起 成都理工大学 似乎也是略弱。 还处于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同时招生的阶段 。
学校 最值得称道的学科是通信、计算机和软件工程 了,而 最顶尖的专业,一是信息安全,二是大气科学,三是雷电科学技术与防护 。
(上图由缪老师拍摄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方面,学校是有信息安全实验班的 ,大一选拔。对信息安全感兴趣的孩子们不会没听说过 “三叶草小组” 吧(缪老师听过很多次哦)?这个小组里面由学长对萌新们传帮带,整体气氛非常好。
大气科学 这个专业,属于理学范畴,有很多高分学霸就读,毕竟学校有气象的标签,大气科学一定是差不了的,但同时,由于研究性质决定,除了气象部门就职,很多人会选择深造 。雷电科学技术与防护 也属于全国范围内很少有学校开设的专业,珍稀专业。
(上图由缪老师拍摄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的毕业生,在成都的IT圈里面还是有比较高的影响力的 ,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也算是学漏中校给西南地区中心城市高新 科技 的贡献吧。
“成于大气,信达天下” 这样的校训也是没谁了,充分揭示了学校的基因。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共建高校,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原名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 办学规模和学位建设:
成没判都信息工程大学现有航空港和龙泉两个校区,校区面积2100亩,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2000人。学校拥有53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2个硕士学科授权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科建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现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7个( 电子信息工程 ,通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是四川省返察山首批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下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部分专业推荐,供参考。
录取分数线参考:
下表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部分专业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情况,表格源自大学生必备网,供参考。
最后来看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环境(官网): 回答至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欢迎你!
我是百Win中学教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先叫成都气象学院,早期是一所中专、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学校,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才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统计工作者的摇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学科交叉为特色的行业性特色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先二本批次招生,近些逐渐进入一本批次招生,并且提前批次也有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势学科专业:
省级重点学科:
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基础数学
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大气科学、网络空间安全
国家级特色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环境工程、网络工程、统计学、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成信是最近两年才从学院改成大学的。综合实力应该是很一般的,听名字就知道是它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高校,想读他的王牌方向就可以考虑来读,还有他的 计算机专业 ,就业还是不错的。其他的普通专业可能就业一般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八十年代时是成都气象学校、校址人民南路锦江大校旁,锦江宾馆斜对面。四川师范大学八十年代是四川师范学校、四川农业大学八十年代是四川大学生物系雅安农学院……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如今是 成都电子科大 、成都地质学院如今是成都理工大学,重庆过去的西南农业学院、 西南师范学院 合并弄你妈个什么 西南大学 、专业都不一样为,了什么一个211-958捆绑在一起一个文凭代表不了在 社会 中比别人高一麦筷哈……
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概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2001年合并了原四川统计学校,并改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其特色非常鲜明,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被誉为“气象工程人才摇篮”与“统计人才摇篮”;2020年学校在全国高校排名299名,四川省内排名13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800亩相对来说不算太大,但总体环境还不错,基础设施全面,新宿舍楼宿舍环境特别好,旧宿舍这边也不错,有空调,有独卫;学校下设15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由此可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主要还是以工科为主,围绕着其核心学科大气科学类,主要为国家培养气象人才,同时也紧跟时代潮流,大力发展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非常贴切当今it、互联网、电子自动化热门行情。同时,又因为合并了四川统计学校,所以在统计、管理方面也有所涉猎。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信大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获评为C+档学科,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获评为C档学科,还是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
但客观地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到目前还没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也没有博士点位,这个也反映出其综合实力依然还不够。
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行业院校中地位
1、在气象领域内
原来国内有三所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北京气象学院与成都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一直是这个领域的龙头老大,原为 南京大学 气象科学系,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把北京气象学院合并了,学校改名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北京气象学院也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校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就变成中国两所专门培养中国气象人才(另一所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高等院校之一,但全国开设气象学专业的并非只有这两所大学,还包括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等。但要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还是只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现代气象服务方面搭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实力绝对是领先的。
可以这么说,其他高校在气象学方面培养的是研究人才,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直属院校,所以定位为为气象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到气象行业就业比例极大。
2、计算机与电子信息领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计算机方面实力很强,在支撑气象预报的信息技术方面,在大气探测方面独树一帜。学校的计算机的氛围是很浓的,各种实验室,在各种全国性比赛和985也有竞争力,特别是信息安全领域,很多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西南半决赛都是成信和电子科大入围决赛,其实用性非常强。它的计算机专业在四川省内基本排名仅位于985和211重点大学之后。
其电子与信息类学科实力也不差,而且都比较符合近期四川和成都产业调整的方向,尽管四川省内有这一行业的领军院校电子 科技 大学存在,但聚集成群的效应也让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这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相对省外桂林电子 科技 大学这些院校,真的性价比高很多。
3、统计学领域
因为四川统计学校的并入,学校在统计学的传统优势上也沿袭下来,第四轮学科评比,成都信息工程
大学的统计学评比为C,甚至超过一些省外专门的 财经 类院校;而省内的 财经 院校龙头西南 财经 大学在这一学科上也没有入围,并没有彰显出相关的优势。这对于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来说,已经很不容易,难怪会被称为四川统计人才的摇篮,也是值得关注的。
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近两年川内录取分数
2019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理科录取需平均超过一本线33分,文科须平均超过一本线5分;
2018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理科录取需平均超过一本线18分,文科须平均超过一本线1分;
由此可见,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名气不大,但因为学科与专业的优势较大,所以报考热度逐年增加,再加上成都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吸引了大量的优质考生关注。
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2018届)
2018 届毕业生本科生总人数为 4101 人(男生 2357 人,占 57.5%;女生 1744 人,占 42.5%),总体就业率为 94.66%。
2018 届毕业生本科分布于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 52 个专业;研究生分布 于电子与通信工程等 25 个专业。各专业就业率总体较为均衡,传统优势专业整体较为理想。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广泛,最主要的就业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28.13%)。
2018 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为 5284 元,比本校 2017 届(5163 元)高 121 元, 近年来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水平。
客观来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就业情况与质量相对很不错,因为其工科背景,再加上近年来四川与成都极大发展的大产业都需要计算机、电子信息、通讯等人才,所以学校的就业势头呈上升趋势,自然学下也会越来越热,性价比还是较高。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不清楚之处,可以联系我,尽力帮到你。
这学校2000年之前直属气象局,后来差点和华西医科一起被并到川大,之后被下放到四川省但基本不管不问也没得到什么支持,导致发展缓慢错过了很多机遇,后来靠卖掉人南校区的钱建设了航空港校区,所幸的是学校定位准确,依靠其气象、雷达电子、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安全等传统专业优势,侧重发展了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正好迎合了信息 科技 时代发展需求,没想到竟靠自力更生发展了起来,后得到省局重视共建,并调来了计算机领域科班专家周激流做书记,电子科大副校长余敏明做校长,学校开始迅速发展,生源质量就业率就业质量也越来越高!
大气科学优势明显。
评价成信这类型的非双一流高校,就是看在各自优势学科所在行业的地位及影响力。这里我复制一个近期成立的成渝高校联盟,看看里面的成员就应该知道这类非双一流高校的评价。
5月12日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成都正式成立。联盟囊括了成渝地区大多数名校,包括四川高校有12所、重庆高校有8所。
四川高校:四川大学、电子 科技 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 财经 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西南 科技 大学。
重庆高校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校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就像修行一样,如果五蕴炙盛即使是在名山宝刹也无所获。如果一心求大道,即使身居闹市一样能证得无上菩提正果!
对学生性别与升学率关系的数据分析及思考
上午做完手头工作,便忙里偷闲登上教育部官网了解教育大势、方针政策。虽说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更准确的认知中国教育,操作上也不过浏览网页、找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已。所以最终便找到了数据板块,久久徘徊其中。
这一板块以年限划分,再做细化,以表格为主要表现形式,每一年目录下既有到这一年为止30多年教育各类指标的整体走势,也有本年度诸多情况的数据统计,既有全国的整体概况,也有各地穗悄者的分类统计,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我国教育态势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保障。俗话说文字会骗人,但真实的数据不会骗人,遣词造句能让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意思表达,但固定的数据却是不可更改的。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讲,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大数据来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深思熟虑后的偏好。这次,先就一直比较感兴趣的性别与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数据为媒发表一些看法。
一、女性在各类学校内占比逐年上升
在2016年度的《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统计表中,女性在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初中阶段分别占比46.58%、46.46%、46.39%,而普通高中高达50.6%,普通本科和普通专科甚至高达53.44%、51.17%,硕士、博士则为53.14%、38.63%。综合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女性在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入高中、考上大学、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在硕士阶段达到临界值,博士阶段急速下滑。而在学校总量相对固定、各个阶段人数相对固定的状况下,比例的扩大便意味着女性享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男性,在高中、大学、硕士阶段的淘汰率低于男性。综上所述,在现行教育考核制度下,女性比男性升学率更高。
而这些数据从12年至今还是逐年递增的。2015年女性在初中、高中、本科、专科、硕士阶段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6.46%、50.29%、53.08%、51.42%、52.15%,;2014年分别为46.67%、49.98%、52.46%、51.59%、51.65%;2013年分别为46.93%、49.75%、51.78%、51.67%、51.38%;2012年分猜薯别为47.09%、49、40%、51.03%、51.84%、51.46%。从12年到16年这5年之间,女性在硕士、本科、专科、高中占比分别增加了1.68%、2.41%、0.67%、1.2%。这说明女性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适应现行教育考核制度。
二、女性本身的优势与应试教育模式高度匹配
当然,这一适应要从女性本身特质和教育考核制度两方面来谈。
就传统观念来讲,女性更有韧性、更加专一、记忆力更好、更具情商。这一观念在不同的老师口中都有类似的表述,有的老师说女生背课文、背公式更快;有的老师说女生在上课、自习时专心程度更好,而我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所感受到的也大致一样。
据 英国 《每日邮报》5月29日报道, 英国和 意大利 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记事能力高于男性,不过男性一心多用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要高于女性。同时,据研究表明,在语言方面女性更早的学习说话,在阅读理解、词语拼写、语言流畅性上更好,更具委婉客套的表达;而男性语言优势则在于语言的推理能力、程序性语言记忆能力以及语言常带有竞争性,更具思辨性。
仔细思考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有一种人才能够适应。他们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能专心致志长期积累并能高效速记,能迅速掌握语言、熟练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用语言流畅委婉表达、书写答案,且身体还要扛得住每天长时间的繁重课业,而这种人多数是女性。所以女性的性别特点就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应试教育的优势。
再仔细看看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模式,运中从小学到高中,再到需要考研的那些文科类专业,几乎全是以文字答题为主、靠死记硬背获取高分的。小学自不必说,除了数学之外全是文字作答;中学的九门功课理科用文字表达的也占大半边天;考研的学生大抵都是文科的学生,十大热门考研专业几乎全是文科专业。仔细看看需要应试教育来升学的初高中的几门课程,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全是靠大量的记忆、背诵来作答,数学、物理、化学也还有半数是要写文字的,至于读题那就更不必提了。许多老师都说男生不操心,题都读不清楚,作答的一塌糊涂,实际上多数是题意都没完全读清楚就下笔作答,轻松惬意的往命题人的圈套里钻。由此可见,具备极佳的韧性、记忆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多么重要,即使选错了专业成了理科生也能拿下语文、英语、生物这半壁江山。
文科性质的考题只需背会一道题,那么便可应付千万道题了。看看那6门靠背诵、记忆作答的科目,除了填空需要一字不差,简答、论述题但凡意思对了都能临近满分,对于能背诵的女性来讲,这完全是他们考试的致命法宝。就像我之前的老师说的,文科就是背,你背会了根据题目稍微改变下作答方式就能答了;问意义、作用、怎么办都是一个意思,穿靴戴帽就可以了。
三、当前高考改革方向将利于淡化性别各尽其才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一现状国家早就意识到了,江苏很早就通过不分文理科的方式统一招生。
如今,教育部大刀阔斧的进行高考改革,正式开启了高考“3+3”的考试模式,学生除了语数英之外,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任意三门课来考,与语数英一起算总成绩,一些省份今年已经开始实行,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一新生,并于2019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高考选拔。我省2019年入学的学生也将可能采用此种方式迎接高考,且以后考试内容扩展到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参考素质拓展内容及素质评价,这对于改善男性由于一心多用而不够专一、语感较差而理解、表达能力不足、强于逻辑记忆而短于识记而长期处在升学劣势有重要作用。
内容范围扩大,题型更贴近社会,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将有利于选拔知识面广、紧跟时代、学有所长的人,这样的选拔模式更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状,也避免埋没了专精于个别方面的人才;同时,这种高考模式也淘汰了只会考试、背题但能力不足、眼界狭窄的考试机器,减少性别优势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当前江苏还实行双向选择,学生能选择60多个专业;据说有的省份还将采取专业排名的方式,将报考相同专业的学生按顺序排名双向选择。如果这些都能推广的话,未来的考生将能享受到更公平的高考待遇,有更多、更灵活、更专业的选择。届时,男女性别的优势都能够发挥,爱背诵语文的人将能选到更好的文学院,爱背诵地理名词研究地理的人将能选到更好的地理专业,喜欢动手、喜欢实验的人将能选到适合的理工科应用类专业,爱搞理论研究、探索源流的人将能选到更适合的理论研究专业。各尽其才,各展雄图,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016年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2_311614.html
大学可以转专业吗?
可以裂岩。
只要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大学生是可以转换专业的。如果学生刚入学时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想要的,或因分数过低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都可以在入学之后申请转专业。转专业有成绩要求,因此学生要提前做好准备。
大学转专业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并且要在无挂科的情况下,才可以申请转专业。另外,转专业也是要通过转专业考试的,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转专业。
大学转专业一般多出现在这三种情况下,一种情况是有的大学生志愿被调剂了,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上,所以要转。一种是有的大学生分数不够,所以有预谋的报考了分数低的专业,再通过院校转专业去到学校的王牌专业。还有一种,则是在上了课之后,发现专业并不合适,要转。
关于转专业虽然院校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是大家首先在报考的时候还是要多考虑考虑,毕竟转专业非常辛苦,要同时学习两门课程,所以你打算要转专业,那么就要在大一学习期间做到这三件事情。
一、努力学习,尽量保证各科分数90分以上。我们知道转专业的竞争还是非常大的。一些专业在大一结束之后只收取3~5个转专业学生,而且这3~5个转专业的学生是从其他各个学院中选拔的,所以与我们竞争的不只是自己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其他学院的所有想转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想保证自己能够在大一上学期结束之后顺利地实现转专业的目标,就要在大一上学年里努力学习,尽量保证各科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这样才有绝对的优势压过其他的竞争对手,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争取受到老师的青睐和推荐,这样我们想要转到其他专业上去就比较容易了。
二、争取在自己想转专业的方向上毁嫌有所成就。作为大学生,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大家只要拼尽全力就很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其他学院的同学想的可能和我们也是一样的,他们也一定是拼尽了全力,想要在第2年转专业中脱颖而出,所以为了我们更有把握的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中,我们一定要争取在自己想转专业的方向上有所成就,可以试图在省市以及校中取得不错的奖纤源手项,这样也可以有效的增加我们在转专业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要清晰每个学院收取转专业学生的数量。我们知道每个学院每年收取的转专业的学生数量都是不固定的,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只有三五个,而有时则会十几个,所以我们在试图转专业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目标专业,今年索要收取转专业学生的数量,根据其要收取的转专业学生数量来设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奋斗目标,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效的进行学习。比如某某学院今年只要3~5个学生,这将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我们必须要在所有的学生之中更加的突出。而同时如果某某学院今年要收录10个以上的学生,这将意味着我们被收入的可能性更大,面对的竞争对手相对减少,这时我们只要不断的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稳定好自己的心态就可以了。
想要在大学中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才有理由、有能力、有实力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受。
接下来说一下哪些学生不能转专业:
一、招生时属于特殊录取类型的同学不能转专业,如艺术类、体育类、定向生等都是不能转专业的。
二、正在休学只是保留学籍的同学,专升本的同学同样不能转专业。
三、欠缴学费的同学。
四、很多学校都规定只能转一次专业,所以针对已经转过专业的同学是不能再申请转专业。
南京地区高校实力与武汉相比怎么样?
从大学生数量上来看,广州最多(101.9万),但它的本专科生密度是最低的(7.79%)。南京的人数最少(70.23万),且比例也较低(8.55%,倒数第二)。
但研究生方面武汉数量第一(11.08万),广州最少(7.72万),但南京从密度上逆袭第一(1.25%),广州最末(0.59%)。
南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也是最高的。
结合几项来看, 武汉规模大,南京质量高,广州和西安暂时落后 。
第二块是看 名校( 211 及锋桥以上)经费 ,高校的经费投入和学校实力还是有较大相关度的,而且这个最直观、最容易比较。
先给大家看表格,觉得眼睛花了,还有简单的图表
先说比较复杂的南京。
江苏的高教实力其实超强,2所985,9所211,但经费很给力的矿大、江大、苏大都不在南京,所以不能归到南京的高教实力去。然后南航、南理又是工信部直属,预算不公布,所以算30亿一所(中高端理工类211的水平),南京这样一共是231亿。
西安也比较可惜,作为985的西农并不在西安,白白损失27亿经费,剩下6所211、 985高校 中, 西工大 是工信部直属(凭什么不公布!),算45亿(高于大工、东北大,低于天大、华工),这样西安一共185亿。
剩下两座城市比较简单,广州总经费164亿,武汉286亿。
于是 经费上的排名便是: 1.武汉2.南京3.西安4.广州
最后看看四座城市的高教布局。
这张表格比较清晰地显示了四座城市主力高校的分类
一、西安
有两所985, 西交 是C9,西工大实力稍弱;211里面西电较强,和成电、北邮齐名,但陕师大在师范类中的排名并不高,西北大作为省属,学科实力还可以,但支持力度稍低一些。长安的交运不错,但综合排名较低,理工科和南航之流也有差距。
二、广州
同样两所985,中大实力很强,综合排名不在西交之下;华工则和西工大处于同一档次,弱于其他两所理工类985。
211的数量则比较少了, 暨大 的文科经管不错,华南师大作为省属,存在感较低。
三、武汉
分布较为齐全,武大、华科在全国都是TOP15的存在,学科齐全但又有王牌专业,武大的文理经管,华科的机械、电气、光学、医学都很不错。
211方面华中师大处于师范类211第一梯队,华农也是农林类211的一线;武理工、地大则稍显平庸,中南财有加分。
四、南京
数量最多、分布最齐全。南大作为华五,实力还是超强,东大工科强于西工大、华工,综合实力稍弱于华科。
211里南师和华中师大一档,强于陕师大、华南师大;南航+南理+河海这样两所一线、一所二线的白金组合,其实力无需多言,加上富有个性的药大和211农林学科实力第一的南农,南京强校的总体实力略强于武汉。
结合来看, 985和师范类211方面南京、武汉一档,西安、广州第二档;理工类211南京第一,西安第二,武汉第三,广州第四;其他的南京武汉一档,广州第三,西安第四。
差不多就是这些,那么我们就来总结下。
很显然,在 各个晌孝方面广州、西安已被武汉、南京抛下 ,对决主要在后两个城市间进行。
学生数量和质量上两者打平,经费上武汉胜,强校实力上南京略胜。看起来好像不相上下的样子,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南京的GDP是武汉的88%,人口是武汉的79% , 南京能达到上述水平属相当不易。
另外,南京的其他非211高校也有不少好学校,根据校友会排名,解放军理工86、南工大102、南林160、南医大164、南中医168、南邮181,加上南信工也很不错。
武汉方面,湖北大135,武科大175,中南民族195,实力远逊于南京。
因此,本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是 南京 。
南京强于武汉。
1.第一局,985高校。南京武汉各有2所。南大强于武大,华中 科技 大学强于 东南大学 。表面上是1:1平手,实宴基稿际上老大赢了,这局就拿下了。所以南京得一分。
2.第二局,211高校。南京6所,武汉5所。6打5,必赢,南京胜。具体名单如下:
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河海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武汉没有了
南京得第二分。
3.第三局,一般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湖北 科技 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湖北大学
南京 财经 大学:湖北经济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武汉工业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没有对手
这一局,南京吊打武汉,完胜。得一分。
4.第四局。艺术 体育 类学校。
南京 体育 学院:武汉 体育 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
南京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
这一局依然南京胜。
5.第五局,民办学校,职业学院。
武汉比南京多且规模大。这局武汉赢。
最后比分4:1。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比较谁是中国教育第三极,或者说谁是中国高等教育最为丰富优秀的第三城市。
北京是公认的中国教育中心,985、211、双一流院校的数量全国第一,且远超第二,当之无愧的中国封面。上海也是中国的多种中心,是最富裕的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虽不如北京,但远超国内其他所有城市,且发展模式和速度良好,亦是很多地区赶超不上的老二。老大老二的地位,基本没有异议。
那么,谁是第三呢?这个争议空间就大了,见仁见智好多年。
我认为,要做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一是要高校多,还得有在全国有分量的领头羊。二是城市区位要良好,环境宜人,适合学者发展,适合学子毕业后就业创业,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本地及其本地所在的大区域,有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氛围,经济生态人文生态优异。
按照上述粗略条件筛选,中国最有能力竞争老三的,也许只有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有限的几座城市。
西安、成都各有优劣,但地处西部,整体发展不如宁汉,且题主问的是南京与武汉,所以本文只分析题主涉及的这两座城市。我的观点是,南京优于武汉。
从大学层面比,南京顶层的是南大和东南,我认为强于武汉顶层的武大和华科。理由不赘述,大家可自行对比其硬件软件。顶层之下,南京有南航,南理工,南师大,中国药大,河海等211,武汉有地大,武理工,华中师大,华中农大,华中 财经 政法等211,算是各有优长。非211层面,南京拿得出手的大学有南林南农,南京气象学院改组的信息工程大学,南工大等等,武汉则较为逊色。
大学所在城市,不仅直接哺育大学发展,也能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的 社会 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吸引优秀教员和生源的重要条件。城市之间的比较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我本人喜欢南京,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喜欢南京。
再有就是比较两座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武汉一枝独秀,省区内再无望其项背者,武汉之外湖北再无拿得出手的大学。南京是江苏省会,省内苏锡常都是强人,徐州等地进步明显,省城之外还有苏大, 江南大学 ,中国矿大等211。且全省处于长三角腹地。这些优势虽不直接属于南京,但又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合而言,我选南京,欢迎探讨。
首先提这问题的人,为了人气,我不计较!但是我来分一下,985高校武大与南大比半斤八两,都在全国4-7名徘徊 互有前后!其次是985工科,华科完胜东南大学!华科也是前十大学东南门口没进过!再说师范,华中师范全国五大师范大学之一,藐视江苏一切师范,再说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类第一无可争辩!再说武汉理工大学948.5 中国最接近985的学校,只是名额有限,世界排名200以内,在南京除了东南大学可以比比,其他不放在眼里!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 财经 类的依然藐视江苏所有大学,华农农学类依然秒杀!所以在高层次南京出了以前的中央大学的那点底子有点基础,其他的学校,武汉通通秒杀!至于你们所说的中等,我就笑笑,这种一般的大学有什么好比的,一点特色没有,虽然武汉还有湖北大学 武汉 科技 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江汉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等一本大学 但是这些学校非985非211没有意义!南京仗着民国留下的底子吹牛想上天啊!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学科,你有武汉多吗?自己是查查资料脑补去吧!
南京高校的整体实力略胜一筹,湖北武汉高校的整体实力稍差。目前,南京大学的实力稍强于武汉大学,据武连书2017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前200名,南大排名第6名,比武大高一名。
结合过去和未来,武汉地区的发展会越来越逼近南京地区的发展。一是因为武汉的高校比较多,二是武汉市的发展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1、武汉市有46所二本以上的院校,38所专科院校。
2、南京市有35所二本以上的院校,18所专科学校。
3、除南大、武大、华中(第9名)、东南(第14名)属同一个档次,南航(第38名)、南京理工大(第45名)也都是排名前50的院校。
目前,武汉有武大、华中 科技 大入围首批“双一流”名单。南京有南大、东南大学入围。虽然南大入围“双一流”的学科比武大多5个,但两者实力几乎相当。如果看全国排名的话,南大、东南和武大、华科可以相提并论。此处,暂且以城市作为参考标准。
据悉,南京市和武汉市目前的高校分布是这样的:
1、 南京:三所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三江学院。南大和东南是双一流。8所理工院校,医科院校各3所, 财经 、师范、政法和农林院校各2所,另还有一所艺术学院和 体育 学院。其中,由教育部主管的211类大学有南大、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大、中国药科大学5所院校,工信部主管的有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大学。另还有一所211,南京师范大学,由江苏省主管。
2、武汉:综合性大学5所,理工11所, 财经 4所,师范、艺术各2所,医科、农林、政法、 体育 、民族各1所。其中,武大、华中 科技 大、武汉理工是双一流、985、211,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教育部直管的211。
下面,再看一下这两所城市各自的前两所高校的排名、世界一流学科的分布:
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 科技 大学相比的话,武汉 科技 大学排第160名,两者不可相提并论。武汉工程大学的话,并未挤入据武连书2017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前200名。
过去,南京地区依靠其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靠上海近的优势,积累了比武汉这一内陆城市更多的高校资源。现在,未来,国家在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所以,可以预期武汉市的发展势头会迎头赶上。 (圣达信教育梁挺福)
南京地区高校实力与武汉相比怎么样? 一个是都市圈核心,一个是大学城,南京和武汉谁更强?
相比较于二个大学的高低,现在更多人议论的是二个城市的高校实力比拼。而南京和武汉也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二个城市,南京的文化底蕴我们是知道的,但武汉也赫赫有名的大学城,所以南京地区高校实力与武汉相比怎么样呢? 首先要比较南京和武汉的名校。
比较南京和武汉最好的高校,也就是比较二个城市最高的高校实力。
自然,南京最有名的就是南京大学,而武汉就是武汉大学,要说这二个大学的比较,单单从全国总排名来说,南京大学第8,武大第7,武大以略微的优势取胜。
但要说南京大学的综合实力要弱武大,相信很多人是不太同意的。南京大学是非常辉煌的,非常有 历史 的厚重感,而且南京大学前身是中央国立大学,是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校。
武汉大学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合并众多优秀的学院,作为后起之秀只能说和前者不相伯仲。 然后就是比较南京和武汉的大学数量及质量。
在这一方面,武汉是有优势的,武汉有中国最大的大学城,可以夸张的说大学是一座连着一座的,有2所985,5所211,其中武大,华中 科技 大学,华中师范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在校的大学生数量武汉更是荣登全国第一的宝座。 同样的,武汉的大学数量多,相反也出现了质量层次不齐的现象,甚至质量高的大学并不多。
相比较于南京,大学虽少但胜在于精。有8所211大学,好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最知名就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最后比较的是地理位置。 如果说武汉是一个新时代快节奏的年轻人,那么南京就是沉稳的老者,加上 历史 的原因,南京这个城市也加深了厚重和古朴的感觉。南京这个城市是有内蕴的,不仅是古都,更是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也是发展的核心枢纽地区。在加上交通的便利,也为这个地区带来了很难得的发展。
相比较于这一块武汉还是有劣势的,但武汉能发展到如今家喻户晓的城市还是有实力的,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年轻血液,再加上长江这一重要场地,也为科研和教育加分,经济也是飞速发展,目前还是位于正发展的时期,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所以南京和武汉都是非常不错的,高校实力也都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不同的比较结果也是大不相同,具体的判断和选择还是要根据各自的喜好来选择,因人而异。
南京的高校实力比武汉强,武汉相对比南京发展滞后,高校数量少,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邮、南航、南师大、南审计、南信息工程大学、南工大、南艺、南农、南林等等,比武汉要好。
在南京读大学,在长三角地区,就业也方便。
针对部分武汉网友已经自大到认为武汉高教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了,我要替上海和南京放出下面两张图,让夜郎自大的某地网友知道,北上高教不容质疑,就算南京也略强于武汉,如果按省计算,江苏更是完胜湖北。
问下江苏与湖北学生是愿意上南大还是武大?傻子才选武汉,名气不如南大,地理位置不如南京,内陆就别吹牛了。
鉴于看到很多结论实在是完全不顾事实,现特沿用已经被大家热议的某回答中的比较方法和维度来谈这个问题:
1.第一局,985高校。 南京武汉各有2所。
南大强于武大,华中 科技 大学强于东南大学。表面上是1:1平手,实际上老大赢了,这局就拿下了。所以南京得一分。
上面这个判断基本认同 南大确实强于武大 华科确实强于东南。 算南京赢一局勉强也对但并不显著!
2.第二局,211高校。南京6所,武汉5所。这个无论几所 武汉胜 非常显著!(本人非武汉211 不喜勿喷)
具体名单如下:
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河海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武汉没有了
非常显著 哪怕武汉少一所学校,南理工与武理工基本各有所长 绝对不敢说南理工强!
但后面的几所农大 师大 地大 财大基本武汉的不说吊打至少显著强于南京 去问问领域内的南农跟华农能一个档次吗?南师跟华师能一个档次吗?……
这一轮武汉基本可以算绝对优势! 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3.第三局,一般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湖北 科技 大学(此处应改为武汉 科技 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湖北大学
南京 财经 大学:湖北经济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武汉工业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没有对手
原回答中貌似因为南京多了一所居然用了吊打二字!
这一局最多能用 南京略有优势!
这一轮最多算打个平手!
4.第四局。艺术 体育 类学校。
南京 体育 学院:武汉 体育 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
南京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 这一局依然南京胜。
这一局说南京胜基本属于梁静茹给的自信!
这一轮武汉可以算完胜!(要争论去查完数据再开口)
5.第五局,民办学校,职业学院。 武汉比南京多且规模大。这局武汉赢。
结论修正
1. 第一局1:0 第二局0:1 第三局1:1 第四局0:1 第五局0:1 显然多维比较武汉胜!
2. 如果只比较前两组 南京武汉基本打成平手
在985上南京略胜 在211上武汉优势显著!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专科学校竞争排名表格图 对学生性别与升学率关系的数据分析及思考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