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法学院教学办在哪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法学在哪个校区,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大学校史 1.云涛日破 (1923-1931)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他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
张作霖
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 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的未来。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校内各种学术迅游讲座开展的红红火火,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力戒纸上谈兵,东大建成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任厂长。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组织学生参观华北机械厂及纺织厂,以增长工业方面知识;同年12月,俄文系学生抵达哈尔滨,实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学生参观奉海路、抚顺煤矿。实地参观考察、创建学会、开办讲座,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汪岁化。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东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王永江因病逝世后,大学委员会公推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
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180万现洋,建筑文法学院教学楼各一座、可容数百人的凹字型学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栋、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室及亩陵销马蹄形体育场等。时任建筑委员会技术部主任的孙国封院长曾言:本校此次建筑实为东三省伟大工程。对于东大的建筑,一位老校友这样深情回忆:东北大学学堂的教室,建筑宏伟、工精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而我们得在这个教室里受课,是何等的荣幸!何等的快乐! 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东北大学羽翼渐丰。 东北大学宏伟校园不仅留下了学子求学的脚步,也留下了众多名师辛勤耕耘的身影。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 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
林徽因
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 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华北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健儿大显神威,破数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设备充足,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极一时之盛。 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 2:风雨载途 (1931-194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助教授们工作。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马司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实用学科。 1932年,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阴谋,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我校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此举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有力的还击。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旨在侵吞我国华北的一系列事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并准备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其他学校师生受军警围困,未能及时到达的情况下,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紧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斯诺曾这样评述“一二九”运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情景振奋人心,无论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是如此”。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1936年,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
《五月的鲜花》
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惜……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大校园就又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心里。 “一二九”运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各大学于是纷纷准备外迁。1936年初,张学良校长在西安西门外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校舍,东大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月24日,西安分校正式上课。在这抗日的大后方,两度迁校的东大师生,渴望安宁的环境,渴望潜心治学。 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为给东大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筹资15万元,修建校舍。在修建大礼堂时,张将军有感于“
九·一八
”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辗转之中东大师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的洪流之中。1936年,“一二.九”运动一周年那天,西安一万多青年学生,举行了以“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在向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请愿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冲出军警戒严的中山门,高唱救亡歌曲,向临潼进发,向正在那里的
蒋介石
请愿。得知学生们要来临潼的消息,蒋介石下令堵截学生,武装镇压,格杀勿论。张学良校长深恐学生遭到伤害,驱车追上学生请愿队伍。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校长却从此失去自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1937年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委臧启芳为代校长,根据国民党政府南迁东北大学的指令,在开封
河南大学内设东北大学办事处,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东北大学改为国立,臧启芳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开封学生迁来西安,集中办学。 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大不得不再度迁校,由陕入川。 东北大学暂借四川三台县旧试院和草堂寺及县属联立高中之一部分为校舍,工学院迁出,重点建设文、理、法、商学科。 在东北大学当年的校址上,而今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三台中学,已在川内声名赫赫。 当时一批名师齐集东大,陆侃如、冯沅君、金毓黻、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先后来校任教。 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到东大筹备“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尽管经费困难,物资缺乏,但在先生的苦心安排下,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一批研究生追随先生不仅钻研历史,亦关注现实,成果颇丰。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 这一时期东大编印的学术刊物《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研究课题从“大学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从“三台物价”到“东北人口发展的特点”,涉猎之广泛,调查之缜密,论证之严谨,令人叹服。 学术研究欣欣向荣,学生活动蓬勃开展。学校通道两旁一直延伸到大门口的壁报都是学生的创作,以宣传抗日,抨击腐朽政治,揭露社会黑暗为主要内容。 “学声”、“黑土地”等社团聚集了一批热血青年,成为进步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剧团不仅在校内演出,还走出校门,举行义演,所得款物,捐赠前线,支援抗战。 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在物力财力两感窘迫的岁月里,师生们直面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辉,三台小城,因而平添万千气象。 老校友刘黑枷在文章《歌声琴韵》中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我们那时在学校里最爱唱的歌,是东北流亡三部曲、在松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荡,怀念故乡,遥想前线,对真正领导抗战的先进政党激起无限景仰”。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北大学80年校庆前夕,学校的记者赶往三台采访的时候,我们的老校友,把记者们领到了当时东大组织修建的防空洞里,在那里,老人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 1945年8月14日,东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这场战争中,有60位东大人奋勇向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称号。 当胜利来临,人们百感交集,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撰写对联: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1946年东大师生从三台陆续返回沈阳,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
沈阳工学院,校址设在原沈阳奉天工业大学和市第二工科学校。次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筹建东北工业大学,包括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上述三校合组为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长沼湖,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1950年9月,东北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首次开学典礼,当时学生2936人,教师417人。教师中既有原东北大学的教授,也有从全国各地招聘的专家、学者。广纳贤才,吸取各方专家之所长。受聘的教师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学府的名师,有的是生产单位的技术专家。建国之初,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一举措,为东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刚刚成立的东北工学院,各项工作迅速展开,从招聘教师,到招收学生;从专业的设置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创建,为了让学校尽快走上正轨,大家只争朝夕。 1951年10月8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了东北工学院南湖基建工程开工申请,南湖校区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铁西校址交给工农速成中学,东北工学院迁往南湖校址。 当时的院长靳树梁曾在一首词中这样描绘南湖旧时的景象:“风自吹襟,人争掩鼻,汩汩沟流半粪污,湖安在?指几行衰柳,一片黄泸。”然而,经过东工人几百个昼夜的建设,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寻不到旧时的模样。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从这里汲取知识的甘露,获得智慧的启迪,这里也便成为年轻的梦开始的地方。光阴荏苒,而今用梦和希望滋润的校园,越发显出勃勃生机,新建筑鳞次栉比,新景观悦目赏心。 1952年,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大连工学院的电机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采矿系、冶金系;
山东大学采矿系均并入东工。东工的化工系各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两组,机械系的汽车组调到大连工学院。地质系各组、数学系、物理系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分别调整到长春地质学院、东北人民大学(现为
吉林大学)、东大。 院系调整后,东北工学院进一步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认真改进和充实教研组。建校以来,这种在实践中的改进就从未停止过。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完善教学法;编写、翻译教材,以《现代炼铁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材正是那一时期教师们的心血结晶。 教师们高昂的工作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中勤奋好学蔚然成风。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矿系五四届采煤甲乙两班。1954年4月,东工发布了《关于介绍五四煤甲、乙两班学习经验的通令》,决定授予两班“学习模范班”称号,“五四煤”的经验开始在学生中推广。 而今,“五四煤”的成员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风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感召着后来的学子。 东北大学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注重实践。来自生产第一线的靳树梁院长更是对此身体力行。他带领几位青年教师为本溪钢铁公司成功地解决了高炉结瘤问题;在四川威远钢铁厂高炉改造失败,四处求助甚至借鉴了苏联经验,仍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炉的正常生产做出贡献。 他主张工科院校要实行厂校合作,教学要面向生产,理论要联系实际。在他的倡导下,东工与多家厂矿、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合同,共同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得到强化。 在此基础上,按照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东工首先对矿区开采专业五三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全国工科院校中最早进行毕业设计的专业。教育部肯定了毕业设计的经验,并向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进行推广。面向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东工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已经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学校召开了科学研究座谈会,确立了“在加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并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此后,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开。 1953年末东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学研究资料》; 1955年初,举行了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学生科学报告会,选举产生了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教师谢绪恺,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论文,提出了多项式稳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该组条件后来被编入《一般力学》教材中,被命名为“谢绪恺判据”。 1958年国庆前夕,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东北工学院研制成功。与今天的PC机相比,这台计算机占地30平方米,堪称庞然大物,然而就是这个庞然大物,为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写下光辉的一笔,这一笔凝聚了东工人的智慧、东工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奋斗。 经过十年的建设,东北工学院获得长足发展,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这为东北工学院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学生,共计1667名。东北工学院再次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著名学府;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炼铁教研室被评为先进集体,教师张嗣瀛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2项科研成果获优秀成果奖; 1978年,东北工学院首批被恢复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 1978年,在广泛调查和讨论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东北工学院1978至1985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尽快把我院整顿、建设和发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专门人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 以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东工人用他们特有的勤奋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之风大兴,科研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东北工学院本着“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两个中心,推行一系列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视察东工,并题词勉励:“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78年后,东北工学院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试办研究生院,这是学校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的里程碑,也是东北工学院步入第一层次大学的重要标志。 1987年继辽宁分院之后,东北工学院成立了秦皇岛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东北工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同年9月国家教委批准东工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些变化使东工在人才培养上,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以培养工科全日制本科生为目标的办学结构,逐步转变成以研究生与本科生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并存,以工科为主体,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办学结构。技产业?结论是不但要办,而且要办好。 1988年,在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陆钟武的倡导下,沈阳开始建立南湖科技开发区,确定建立“东北工学院科学园”和“三好街科技一条街”;东工乘势而上,提出“项目起步,政策导向,滚动发展,分步实施”的建园方针;确定“软件开发”、“医用全身CT”等4个起步项目,把毗邻“三好街”的院墙推倒,划出相邻的80亩校园作“科学园”。这标志着东北工学院开始融入社会,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并被世界大学科学园协会接受为会员的科学园。国内知名的东大软件集团就是从这个科技园中成长起来的。198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李华天教授的弟子,年仅33岁的东北工学院教授刘积任带领3个年轻人,以三台电脑、三万元科研经费开始了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艰难创业,这便是东软传奇的开篇。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2001年实现部、省、市共建。 东北大学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对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确立了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奋斗目标。在现代大学奋斗目标的内涵中,多科性是基础;研究型是核心;国际化是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自动控制学科名列第一,计算机应用学科名列第九。这两个学科还建成了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学科水平国内一流。 材料学科在保持金属材料优势领域的同时,正在向陶瓷材料和材料应用技术方面拓宽。在材料织构与晶界设计、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础性成果,基础研究逐渐与国际前沿接轨并同步发展。以这些学科为代表,东大的整体学科水平大幅度提高,95年以来,国家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由8个增加到18个。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门类由5个增加到8个、覆盖的一级学科由19个增加到27个、博士后流动站由5个增加到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3个增加到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0个增加到76个,本科生专业由34个增加到49个。还获得了MBA、MPA和工程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权。 近十年来,获国家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626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7项,由东大独立完成或牵头的项目占绝大多数,解决重大科技课题的项目不断增加。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合计281项;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合计176项。 学校承担国家和企业科技制高点项目总计7454项,经费174233万元,科研经费总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终处于前列。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2.7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9.22万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3.28亿元,人均22.69万元。 学校注重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申报中取得丰硕成果,柴天佑教授当选《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学校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共获得5项课题级、13项专题级的研究项目。 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计1915篇,核心期刊5507篇。《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成为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之一的EICompendex的核心期刊,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2000年起,被E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高校学报前五位,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主办的《控制与决策》杂志,在国内信息与系统科学领域的同类杂志中位居第2位。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东大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结构趋于合理,层次明显提高。到“九五”末期,生师比达到15:1;两院院士由2人增加到6人;4人被聘为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东大的舞台是宽广的,不仅仅是学习,她还给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创造发展的机会。开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这里经过锻炼,得到提升,东大成为莘莘学子成长的加油站。95年以来,学生累计6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100余人次在国际级大赛中取得名次,为国争光。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美、日、英、德、法、意、以及台湾、香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研。共聘请5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先后选派教师16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回国后成为骨干,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已经超出了字数,所以不全。您如果想得到具体的信息,可以登陆东北大学网站或者到东北大学校史馆了解。
东北大学校史馆在东北大学的汉卿会堂。
概况 外语系下设5个教研室,11个实验室,其中数字语言实验室7个、多媒体教室4个、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另有图书资料室1间。该系现有2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日语专业;2个专科专业: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全系教职员工60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教师中硕士(含在读)以上学位教师48人。本系在校学生共1704人,其中本科生1321人,专科生383人。
教学与科研工作 围绕评估工作,本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改革思路,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分分布、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日语专业被湖南省选送为国家特色专业。《高级英语》、《日语会话》分别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全系教师2007年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7篇,科研和教学教改项目12个,其中省级重点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 2项校级教改课题成功结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在研。
另外,07年本系成功主办了全国商务英语考试工作会议。刘超先教授被聘为全国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党建工作 本年度,我系总支班子团结,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廉政制度和学院财务制度,实行系务公开。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教师队伍精神风貌良好。重视统战工作,民主党滚返派代表何玲梅教授在我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积极开展工会工作,我系推选何玲梅教授为新一届工会主席,朱洁华为工会组织委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教师们参加学校各种比赛,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次受到院工会的表扬。
学生工作 我系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多次讨论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学工人员分工协作,凝聚力强,按时参加学校会议和培训活动,主动研究学生工作方法。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学风建设制度健全,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下,我系学生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1月,我系就业工作获“2007届校园供需见面会组织一等奖”;2007年3月,被团市委授予“长沙市五四红旗团总支”; 2007年4月,荣获校男子篮球联赛冠军;2007年5月,荣获“长沙学院2006-2007年度先进团总支标兵”称号;2007年5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我系的大合唱获得第二名并获得最佳组织奖;2007年5月,第三届校园“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评比活动,有18个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11人被评为“优秀寝室长”;2007年7月,我系04级李小龙同学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赠,只为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献出模答自己的爱心;2007年10月,就业工作获“长沙学院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演讲比赛”组织奖二等奖,我系学生黎柳、邓尧分获校级一、二等奖,黎柳获市级一等奖;2007年10月,篮球队获湖南省第四届日本文化节篮球比赛冠军;2007年11月,社会实践服务团被授予“湖南省2007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07年11月,在长沙学院第三届校运会上,我系取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男女团体总分第六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的优异成绩,续大码饥造我系得体育辉煌;2007年11月,成功承办第二届校园科技学习节口语大赛并取得良好的影响;2007年12月,承办“情系湘西,牵手古丈”慈善爱心活动,成功筹集善款近7000元;2007年12月,获“长沙学院寝室文化节”最佳组织奖、“长沙学院消防安全月”最佳风尚奖,在长沙学院教室卫生评比中,获最佳组织奖 。另有数人在湖南省科技译协第二届翻译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就业方面,我系毕业生就业成绩突出,专科就业率高达到98%以上,本科就业率达100%。
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习风气怎么样?考研的人多吗?(请真实的回答)?
看你选什么专业了。现在几个专业升到了两个。最好的是旅游管理与外语系很严格,还不错,主要是我们学校有人学习很好,出国考研之类的,还有人留了很多成绩后面看自己。学校环境好是真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法学在哪个校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法学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发区校区。具体是秦皇岛市海港区黄河西道18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学校始建于1941年,1975年开始宽数举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氏蔽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慎核首予权。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五院四系是哪些大学?
;五院四系是民建的五所政法院校和四所大学法律系的简称中华民国。5所院校分别是:北京政法大学(现
中国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现西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四个系:
北京大学法律系、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
武汉大学法律系。这些大学在中国法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法律发展和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院四系在国内可以说是顶级的存在美国法律教育领域。五院已经发展到今天,现在属于多科性的政法大学。四个部门现在已经改成了法学院,成为了重量级他们大学的学院。
五家医院:
1.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被称为中国法律教育的最高学府。它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法学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科学与工程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余信划(大学学科有两个校区,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付雪路。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人才。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它参与了国家自成立以来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引领了国民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创新和法学思想的更新,并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律文化交流。
2.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政法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是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全国首批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s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东吴大学、
厦门大学、沪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上海大学、震旦大学合并,在圣约翰s大学。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成立,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第二次复课。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管理的大学。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人民教育部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以经济、法律和管理为主,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工程和艺术等九大学科。211工程大学和重点建设大学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并已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学校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美丽的南湖之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各级各类学生,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高级领导干部、学术精英和商业大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5.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位于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和谐发展。学校是国家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五院四系被誉为国家级政法人才培养队伍、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陕西省重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是李哥联盟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与常联盟西安高水平特色大学安伍镇。
四喜
1.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是北京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美国的法律学科起源于1904年,是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中国法学院的前列。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跨世纪中青年教研骨干和新世纪人才,拥有经济法、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在世界著名的QS高等教育排名中,北京大学法学院位列中国大陆法学院第一。2015-2010年,北大法学院连续三年跻身QS前20名,位居mainlandChina第一,亚洲前三。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它被称为工作机器中国美国的法律教育与法学家的摇篮,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镇,以领导法律教育,一个平台
武汉大学法学教育起源于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法学院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著名法学家周玉生等曾兼任或全任院长;武汉大学于1979年恢复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学院。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犯罪学家马克昌教授、著名国际法学家马军举教授、余劲松教授、曾、肖永平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系主任、院长。现任校长是著名经济法学家郭峰教授。在,武汉大学我国法学学科成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历次国内法学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根据年度QS全球法学院排名,武汉大学美国法学学科排名世界第50-100位,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学院之一,被誉为珞珈山上的冠军军队。
4.吉林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始于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的法学教育和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转制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重镇和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现任院长是何志鹏教授。年吉林大学法学入选一级学科,为新时期吉林大学法学的再出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图书馆的顶楼!你可以Idon’我走不到图书馆的前楼梯。你需要穿过一楼的自习室竖橘轮才能到达厕所。厕所右侧有楼梯,可以直达顶楼,进入杂志期刊阅览室。两边都有楼梯,上楼就好!不过我一般只呆在杂志阅览室,没去过电子阅览室~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风光如何?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1528亩。教学设备价值7941万元,藏书175万余册。体育设施齐全,后勤服务设施功能齐全,拥有云南省高校唯一占地2万平方米的高尔夫练习场;校园环境优美优雅,校园建筑别具一格。它被教育部Xue西安n.com选为校园环境令人满意的50所大学,并荣获建设部建筑设计银奖、人民60周年建筑创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云南省园林单位。
暨南大学教务处在黄埔大道西601号。
学校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截至2019年森粗3月,学校有全誉春氏日制学生37918人,其中本科生26837人,研究生11081人,外国留学生11767人;有专任教师240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含特聘、讲座、青年长江)16人,杰青、优青获得者庆散35人,珠江学者42人,教授723人,副教授904人,博士生导师808人,硕士生导师1601人。
暨南大学将原有的商科大学改组为商学院,随后又陆续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和法学院。同时附设中学部,其中高中部设普通科、商科、师范科和农科,初中部则不分科。此外还设置了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外交领事专修科,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颇具规模,教学楼、宿舍、实验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
以上就是大学路整理的文法学院教学办在哪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法学在哪个校区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大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