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新专业 |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历史有110年之久,从二十世纪10年代发展至今,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7个博士点和“流体力学”等8个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在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第四轮评估名列9/84、位列B+,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10-20%。作为上海市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在能源利用、开发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2015年和201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先后通过德国ASIIN认证,实现了本科专业ASIIN认证全覆盖。
学校高度聚焦先进能源与储能技术发展战略,2020年3月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动力研究院,并筹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全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一批兼具生产、研发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具有前瞻性,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并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科优势
上海理工大学面向能源革命战略需求,为推进我国储能技术发展从试点建设向大规模产业应用,近年来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154名教师,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53名,高级职称人数达到一半以上。学科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引进大批学科领军人物,其中包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海外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专家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3人,宝钢奖教育奖6人,上海市浦江人才5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人等。在教学成果方面,《叶轮机气体动力学基础》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教学成果奖30多项。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及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业需求,重点服务于能源、动力、电力、环境、石化、冶金、交通等行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储能的工艺原理、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有基础厚、实践强、能创新、国际视野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该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分解为5点:
目标1: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科学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富有求实创新意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标2:能够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计算机工具与实验技术,提出、分析和解决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能够跟踪储能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具备团队协作、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
目标4:理解工程师的职责,熟知工程规范,遵守职业操守,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有效贯彻法律法规并综合考虑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自我提升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够开展多学科、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在专业发展方面表现出担当和进步。
就业前景
2020年1月,我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
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区域,储能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迫切。例如,上海电气、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储能产业扩大规模,急需聚合物电池软膜材料研发、能量型动力电池、分布储能、车载动力、局域电源、高温储能等相关储能专业人才。
先进教学体系
上海理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规划:
①工程德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学院“学士导师”育人实效,完善“三全育人”长效协作工作机制。
②高水平师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其他交叉学科经过前期的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以及目前的上海市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在储能科学与工程相关研究与教学上,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师资建设第一梯队,优质青年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优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青年引进政策,并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入。
③大力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利用现有的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基础实验教学:普通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实验、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控实验、传热学实验等。完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平台,新建储能安全管理实验平台,进一步开展学科专业系列实践训练: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储能安全管理实验、能源动力类计算机软件实践C、专业创新实践训练B、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不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培育储能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紧紧围绕储能产业需求培养卓越人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大力扩宽实习厂家、精选规范实习纲要,弥补实习资金缺额,与储能相关产业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共建协议,开设“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合作方式,使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训练。
⑤国际化办学。与瑞典布罗斯大学、日本冈山大学、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德国勃兰登堡科特布斯工业大学大学等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将推荐优秀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并接受国外本科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学习。筹备建设储能国际实验室,采用全球领先的设备与装置和技术,为科研服务,为学生参与最新科学实验服务,为储能行业国内与国际交流服务。
实验室建设
1、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将共建“先进能源与储能技术科普教育基地”。
2、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在上理等你!
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最新排名 全国排名第137
上海理工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137位,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2022上海理工大学排名第137位
上海理工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137位,本省大学排名第10位。
2022大学排名 | 学校名称 | 省市 | 2022本省排名 | 类型 |
137 |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 | 10 | 理工 |
上海理工大学历年排名
上海理工大学2021年全国本科大学排名第136位,2020年排名第144位,2019年排名第144位。
年份 | 排名 | 所在地排名 |
2021 | 136 | 上海(10) |
2020 | 144 | 上海(12) |
2019 | 144 | 上海(11) |
2018 | 154 | 上海(11) |
2017 | 171 | 上海(13) |
2016 | 169 | 上海(13) |
2015 | 158 | 上海(13) |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