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基本要素
01、震源
震源就是产生地震的源,即岩层的起始破裂点。在构造地震中是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
02、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位置被称为震中。通常把震源的开始破裂点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仪器震中或微观震中。
震源、震中示意图 当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也可能出现在微观震中以外的其他区域破坏更严重的情况,该区域被称为宏观震中。
03、震源深度
从震源垂直向上至地表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通常把地震分为三类: 浅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 中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范围内的地震; 深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04、震中距
即地面上指定点与震中之间的地面距离。
05、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震级每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全球每年要发生约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次,能够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的地震约10次左右,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平均每年1-2次。
06、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采用12度的地震烈度表,各个烈度等级根据人的感觉以及建筑物震害程度等用罗马数字进行表述,可参见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和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个地震,对不同地区,烈度可能是不同的。就像一只灯泡点亮后,近处与远处的亮度是不同的,震级好比是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是灯泡的亮度。
当一个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一般震中区的烈度最高,破坏也最严重,称为极震区。随着震中距的增加,烈度逐渐降低,相应的地震破坏力也逐渐减弱。即地震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对于同一个地区而言,地震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关系。震级越高、震源越浅,地震烈度就越高,地震破坏力也越大。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是用地震烈度来衡量的。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建造,以达到结构抗震的预期效果。目前,上海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1I度,是指上海新建建筑物在经受烈度为1I度的地震时,不发生破坏,或仅发生轻微破坏,而不是说“上海的房子能抗7级地震”。
内容来源网络,课外辅导网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以上就是大学路为大家带来的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发生6.6级地震,地震基本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