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圆梦网小编推荐:
井盖上绘着各式活灵活现的彩色图案;灰白的墙壁上写满了古诗词和中外名人名言;各类主题设计把整个教室装点得朝气十足……走进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清新美丽的校园环境让人顿时眼前一亮。
“我们走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就是要通过教学的特色化、管理的特色化、校园文化的特色化,用最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岩松说。
让光芒照进学生心灵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灿烂的红霞在天边……”视障班教室里,教师贺晓静正带着学生朗读,“他们大多是因患有先天性眼疾而失明的孩子。朗读时,需要在盲文教科书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触摸。”
为了让他们读得准确,贺晓静不断地重复着每一个字的发音,领读几遍后,又让学生们一个个地读,不对的地方又一对一地纠正。“虽然他们学得很慢,但个个都很认真,有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看了真让人又爱怜又感动。”贺晓静说。
除了视障班,这里还开设了听障班、智障班,学校靶向施策,根据学生身体状况与家长们共同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做盲童的‘眼睛’,聋儿的‘耳朵’,把智障教育的起点放低,让学生们从一点一滴学起。”这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
“一个汉字,我们可能要与学生对千百遍口型,打无数次手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还要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生活技能、言语能力、行为认知、康复训练和潜能开发等更多教学内容。”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张萍说。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往往自信心欠缺,学校在做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视思想教育,教师们经常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帮助学生变得自尊、自强、自信。
个性化教育一站送达
10岁的小军(化名)无聊地翻着一本儿童画书,看到送教的李增燕和段勋清两位教师来到家里,他一下子高兴起来。
小军因为脑瘫,行动不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上课,每个月他最盼望的就是老师来家里的那两天。李增燕和段勋清与小军一起做游戏,教他认识形状、颜色和数字,还给他做腿部按摩。“这是我们根据小军的身体状况,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课程。”段勋清说。
15岁的小磊(化名)说话清楚、行动正常,但患有严重的癫痫病。送教教师赵红军和陈忠国来家里时,小磊立即找出书包,擦干净桌子,等待上课。赵红军拿出准备好的汉字图片,一笔一画地教他,小磊写得相当工整;陈忠国则教他20以内的加减法,检查他的数学作业时不停地夸奖他。二人临走时,小磊一脸骄傲地说:“我今天学会了‘南’‘北’两个汉字,还学会了加减法。”
“一人一案,因人施教”是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特色服务,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一支17人的“送教上门”队伍,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5个乡镇的15名智力残疾孩子授课,每月两次,每次3课时。
“送教上门”服务,让那些因为身体原因实在没办法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有针对性、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今后,我们还会考虑远程网络、培训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教规律和方式方法等多种教育手段,让残疾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形式更灵活,让每个天使一般的孩子都能在这里翩跹起舞。”杨岩松说。
帮助每名学生自食其力
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展览室里,摆着学生们创作的各类手工艺品,有麦秆画、唐卡、串珠等。这些原创作品,虽然做工粗糙,手法拙劣,但形式各异,极具特色。
在烹饪教室,学生们有的在拉拉面,有的在练习雕花;在舞蹈教室,学生们正在教师指导下整齐划一地排练;在操场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打篮球……
这些都是学校秉持着“以生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开设的课程,通过开展盆花栽培、手工编织等劳动技术教育,以及按摩、实用美术、计算机应用、中式烹饪等职业技术教育,用心培养着每一名学生。
将职业教育与普通义务教育相结合,让身体有残障的孩子能够自食其力,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因为一系列大胆尝试和创新改革,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