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先阶段的教育现状,我们经常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差距在哪里?大学路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牛、很行,像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那是家常便饭,但成年后,特别是经过大学洗礼后就不行了?
反观欧美各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是“一团糟”,若国内学生数学水平到欧美各国,可以说是“秒杀”,但欧美学生经过大学洗礼后,人才辈出,出人头地。
很多人就这么开始幻想“中国基础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成功教育”模式,造成每年中国的赴欧美留学热持续升温发酵,期待在中国受过教育的孩子们,能在欧美的学校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这一定能实现吗?纵观近三十年留学生,就可以清晰得到答案。近期一篇《英国引进中国中学老师》报道引起热议原因在于此。
如果说欧美的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欧美有很多人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如欧美,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每年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奖?
在这个暑假来临之前,有很多家长朋友让我介绍一些书籍给他们子女用作复习,我说把过去一个学期考过试卷、错题本拿出来好好温故、研读,对于新知多看看新课本,多参透教材上的知识点和例题。朋友一脸不信任说不要什么辅导资料、辅导班等等。
甚至一些家长朋友告诉我买了什么快速记忆法,参加什么百分之百提高班等等,说一天能掌握多少知识,学习突飞猛进,学习效率提高几倍……
在中国只要打上“百分之百”的字眼,就一定会有市场。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太急于求成,太想一步登天。彩票和股市的火红就已经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幼儿时期话还没说全,家长们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育儿大计,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培养方案被“开发”出来。现在寄托“中国基础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成功教育”模式,希望孩子们欧美一圈下来,就可以冲击诺贝尔奖。其实这些都是父母们希望无限好。
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听的很懂,课后拿起笔错误百出。因为我们的学生都习惯“知道了吗?知道了!”“听懂了吗?听懂了!”的学习模式。看教师讲解例题,学生的思维是跟着教师走,这就好比小孩学画画,前面摆放一根竹子,学一段时间后,小孩子都能画的很像,但是把竹子拿掉,很多小孩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因为他们很少见到大自然里竹子,缺少想象空间。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自己做题就不会,没有从“听懂”到“会做”的转变。
竹子画得像不像,题目听的懂不懂,这些都是外在东西,还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在思想。长期以往我们的学生只会模仿,缺少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我们用数学知识点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在创造,解决问过程就是创造过程。“听懂”而不能解决问题,说明暂时创造性培养还不够,自己不能动手解决。所以欧美看似“一团糟”、“放任不管”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培养创造力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有点漫长,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最终让其中一部分成才。很多中国家长不愿尝试这个过程,因为感觉太漫长,等不起,要的是立竿见影。
赛跑运动最终冠军是看谁先冲过终点,中国的小孩起跑都很快,但最终冲过终点确是欧美小孩。为什么起跑领先,冲刺落后?这个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缺少创造力培养的“中国基础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成功教育”模式,或许又会让很多家长南柯一梦,教育的本质并非知识的灌输,还是教育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是家长们一直以来都忽略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