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或者被抛弃。”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多次建议人们关注大规模在线课程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强势文化冲击面前,中国大学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有沦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的风险。”
“慕课(MOOC)的出现,使得任何学习资源,不论国内外的,都可以立刻出现在眼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黄钢教授看来,慕课对国内高校带来了很大冲击。
为了应对慕课对高校课堂的冲击,目前国内高校开始投入更多资源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将优质课程上线。
据悉,上海市高校课程共享平台正在研究一项规定,对于在共享平台上的课程,每增加一个选修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团队就增加一笔经费。选的学生多了,每个教学团队每年有百万元以上的经费将成为常态,希望以此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激励。
事实上,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慕课的“受体”,在教学中渐渐引入更多在线课程。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披露,该校在引入桑德尔的“正义课”前,曾把电子工程系的一门导论课让位给edX(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在线课堂平台)上的一门课程。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课程通过率远远高过传统课堂。慕课的冲击下是否会使大学的围墙瓦解?未来全世界是否会只剩下几所超级大学?过去两年,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全美的几次大讨论,但至今未有定论。
与大学管理者关注学校是否会被淘汰一样,教师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在慕课风潮中是否还能“存活”。按照慕课的理想轨迹,一门课程只需要一位会讲课的老师就够了,学生们可以在线互动,作业也可以在线上递交、机器打分。这样,一个好老师可以突破教室的场地局限和教育资源限制,同时教数以万计的学生——教学如此高效率,几乎同时宣布了他的很多同行要“下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