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钱景童):曾经,有一个学生,出身农村、考进北大、高考失利过、大学休过学,却创办了国内闻名的教育服务公司——新东方。这个“学生”就是俞敏洪。
如今,俞敏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今年的“两会”。会议间隙,他对央视网记者谈了一些关于国内教育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教育信息化需“软硬兼施”
“国家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扶持更多体现在硬件上,比如,给一所贫困学校安置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的扶持相对滞后。”
俞敏洪认为,当下互联网搜索、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学习软件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要更加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因材施教。“学校、老师不能向学生堆砌知识。如果向学生堆砌知识,就好比是你扔给学生一堆烂白菜,让他选出一棵最好的白菜。”
围绕着教育信息化这个话题,俞敏洪委员有感而发:“近些年,我国智能化教学快速发展、应用,我担心这会让高考题目变得越来越难。”
据俞敏洪介绍,近年,新东方教育集团与广西省百色市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试点项目。他告诉记者,截至现在,他们的这项试点效果不错,8名试点班级的学生期末成绩考进了学校年级的前10名。
“智能化教学让课程变简单,让上课更轻松,但是给学生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没有用在社会活动、课外锻炼、人格素质培养等方面,而是又回到高考竞争的老路上,有可能促使老师出更难的题目,让学生继续承受高考压力,这就不是一个期望的结果。”
高考试题改革应“重质重量”
“高考试题应该改革,向考试题目的数量倾斜,而不是拔高考试题目的难度。”
针对“高考独木桥”的现状,俞敏洪提出两点建议:其一,考试题目改革,向美国“高考”学习,通过降低难度、增加题量,来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反应速度、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不是在难题上下功夫,考察一些社会生活用不到的题目;其二,教育课程制度改革,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素质人格等方面的锻炼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政策保障。
“将高考英语由一次考试拆分成两次考核,究竟是为学生学习减负还是增重,还需要一个长期效果来判断。”
今年,地方省份试点进行教育改革,英语科目由高考一次考试拆分为上半年、下半年各有一次考试。对此,俞敏洪说,这个试点改革需要长期观察,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两次考试的难度问题,例如,如果上半年考试,学生普遍高分,下半年考试,学生普遍低分,就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其次,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学生课业与课外素质锻炼的时间和成本。比如,一个学生上半年考试考了95分,他觉得还能更高,那么他还会花更多时间来学英语、做题目,而不是把时间用在课外锻炼等活动上。无形中,可能加重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负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